文档详情

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6.ppt

发布:2018-06-06约6.57千字共5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温病常用诊法 --斑疹脉象神色及常见症状 辨斑疹白 温病过程中常出现斑疹、白 。观察其色泽、形态、分布等,可以帮助了解感邪轻重,病变浅深,证候顺逆等,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辨斑疹 斑疹是温病的重要体征之一,斑与疹是两种不同的形态,因其可以伴随出现,故古代医籍每举斑以赅疹,或统称斑疹。 斑与疹在形态上的区别   斑与疹均系出现在肌肤表面的红色皮疹,其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而无碍手之质,压之色不退者为斑;   其点小呈琐碎小粒,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者为疹。 疹 斑 斑与疹形成的病变机理   斑疹皆系热邪深入营血的征象,如章虚谷说:“热闭营中,故多成斑疹。”  阳明热炽,内迫营血,血从肌肉外渍,则形成斑;  邪热郁肺,内窜营分,从肌肤血络而出,则形成疹,  故有“斑出阳明,疹出太阴” 及“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的说法,其在病位上有肺胃之异,在病变上有浅深不同。 斑与疹出现先兆   斑疹欲透未透之际,往往有灼热、烦躁、口渴、舌绛、苔黄、脉数等症。如兼见闷瞀,耳聋等症,则为发斑之征;如兼见胸闷、咳嗽等症,则为出疹先兆。 斑与疹出现的临床意义   斑疹一旦透发,标志邪气外露,故观察其色泽、形态、分布疏密以及发出时的脉症等,可以判断病情轻重,预后好坏,从而确定治疗原则。 观察色泽: “红轻,紫重,黑危” 红活荣润为顺,系血行尚属流畅及邪热外透的佳象;色艳红如胭脂为血热炽盛,紫赤类鸡冠花为热毒深重的表现;色黑为火毒极盛,最为凶险之象。如其黑而光亮,虽属热胜毒盛,但气血尚充,依法治之,尚可救治;若黑而隐隐,四旁赤色,为火郁内伏,气血尚活,大用清凉透发之剂,间有转红成可救者;若黑而晦暗,则为元气衰败而热毒锢结的征象,预后不良。总之,斑疹色泽加深,则病情增重。 辨别形态: 斑疹的形态与病情轻重、预后好坏有一定关系。   斑疹松浮洋溢,如洒于皮面者,为邪毒外泄,预后大多良好,属顺证;   斑疹紧束有根,从皮里钻出,如履透针,如矢贯的,则系热毒深伏有根,锢结难出之象,主预后不良,属逆候。 注意疏密:   斑疹分布的稀密可反映邪毒之轻重,斑疹分布稀疏均匀,为热毒轻浅,一般预后良好;分布稠密融合成片,为热毒深重,预后不佳。   故叶天士称斑疹“宜见不宜见多”。宜见指斑疹稀疏,示邪热外透;见多指斑疹稠密,示热毒深重。 结合脉证:   辨别斑疹时,结合脉症分析,有助于正确辨证。   斑疹透发热势下降,神情清爽,为邪热外达,外解里和之象;   斑出热不解,或甫出即隐,神志昏愦,肢厥脉伏,为正不胜邪,毒火内闭之险恶证象。 斑疹治疗原则。   因为斑属阳明邪热迫于血分,疹属太阴风热内窜血络,所以治斑宜清胃泄热,凉血化斑,治疹宜宣肺达邪,清营透疹,如果挟斑带疹,则以化斑为主,兼以透疹。如里实壅盛,斑疹蔽伏不透,宜通下腑实。迨至内壅一通,表气从而疏畅,则热随斑透。 斑疹治疗禁忌: 其初发之际,不可过用寒凉,以免邪热冰 伏; 另斑疹不可妄用升提和滋补,误用必助长 热势或致邪热内闭,出现吐血衄血、痉厥、 神昏等症。 阴斑   斑色淡红,隐而不显,分布稀疏,胸背微见数点,兼见四肢厥冷,口不甚渴,面赤足冷,下利清谷,脉不洪数等症。温病过用寒凉,或误用吐下,使中气亏乏,阴寒下伏,致无根失守之火载血上行,溢于肌肤,遂成阴斑。治宜桂附之类引火归原,误服寒凉则立见危殆。阴斑与温病实火发斑迥然不同,宜仔细鉴别。 辨白   白 是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蕴酿淹缠,部蒸卫表,形成于皮肤的细小白色疱疹。多见于颈项、胸腹等部,四肢少见,头面极少见。   白 每随发热与出汗而透发。   因湿热病邪粘腻滞着,非一汗即能透解,每随身热增高,热达汗出,即透出一批,所以白 常反复多次透发。   一般在透发之前,每因湿热郁蒸而有胸闷不舒之症,既透之后,由于病邪外达,则胸闷随之缓解。 观察白 可辨别病邪性质和津气盛衰程度:   凡有白 发出,即说明湿热为患,多见于属湿热性质的湿温,暑温挟湿,伏暑等病。对这些病证如误用滋腻,或失于轻清开泄,则尤易出现。 出晶莹饱绽,颗粒清楚,热势递减,神情清爽,为津气充足,正能胜邪,邪却外透的佳象。若 出空壳无浆,如枯骨之色,并见身热不退,神志昏迷等症,则为津气俱竭,正不胜邪,邪气内陷的危险征象。 白 的治疗 治宜透热化湿,宣畅气机。   若津气两竭者,急宜养阴益气。因白 的产生为湿热所酿,其病变部位在气不在卫,所以在治疗时勿需疏散,亦不可纯清里热,正如吴鞠通说:“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 辨常见症状   温邪入侵,可以引起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生理功能的失常,引起各种临床证候。通过对温病临床症状的分析,可以辨识其病因、病机。 发热 发热是各种温病必具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