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与鼻咽癌相关性的研究状况进展.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EB病毒与鼻咽癌的研究进展摘要:我国南方(广东、广西) 及东南亚是鼻咽癌高发区,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EB病毒与鼻咽癌关系密切,在感染人体后长期潜伏,可表达多种基因,其潜伏膜蛋白(LMP)编码基因、EB病毒核抗原(EBNA)基因及EBV编码的小RNA(EBER)可以通过不同机制引发鼻咽癌。本文针对EB病毒与鼻咽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简单介绍。关键词:EB病毒、鼻咽癌、潜伏膜蛋白1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来源于鼻咽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为耳鼻咽喉科恶性肿瘤之首。鼻咽癌的发病率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EB病毒感染、环境致癌物和遗传特质混合发挥作用,引起多种遗传学改变在细胞中的积累,包括抑癌基因的失活和癌基因的激活,引发细胞异常克隆增值成鼻咽癌。EB病毒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此作一综述,简单介绍其相关性与可能机制。1 EB病毒特性1964年Epstein和Barr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建立病毒株,并在该病毒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即EBV(Epstein-Barr virus)。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 4, HHV-4),属于γ疱疹病毒科,形态与人类其他疱疹病毒属相似。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VCA-l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青年期发生原发感染,约有50%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EB病毒活化形成得复发感染。EBV在细胞外成熟的病毒颗粒为球形,直径为150-180nm,有一个蛋白囊膜,至少含4个蛋白质,其中3个为糖蛋白。囊膜内是20面体的核衣壳,由162个管状粒子粒组成。核衣壳内是直径约45nm的致密体,主要携带病毒基因组的线状双链DNA。EBV核酸线状双链DNA基因组全序列平均172kb,由五种重复序列单位,即末端重复序列(terminal repeat sequence, TR), 内部重复序列(internal repeat sequence)IR1、IR2、IR3、IR4和五种特异的间隔性序列 (unique sequence)U1、U2、U3、U4、U5所构成。 主要表达基因有EBV核抗原(EBV nuclear antigen,EBNA)基因、先导蛋白基因(LP基因)、终末蛋白基因(TP基因)和潜伏膜蛋白基因(LMP基因)。潜伏基因编码 6种核抗原( EBNA1、EBNA2 、EBNA3a、EBNA3b、EBNA3c和LP)和 3种潜伏膜蛋白(Latent Membrane Protein,LMP, LMP1 、LMP2a 和 LMP2b)及在各种潜伏感染中均表达 EBV编码的小RNA (EBV-encoded small RNAs,EBER)。其中与鼻咽癌有关的基因有EBNA1、LMP 1、 LMP 2及EBER的编码基因[]。 2 EBV的抗原性EBV的病毒抗原性可分为两大类:病毒增殖感染相关抗原、病毒潜伏感染时表达的抗原。病毒增殖感染相关抗原包括:(1)EBV早期抗原(EBV Early antigen, EA);(2)EBV壳抗原(EB Viral capsuid antigen, VCA);(3)EBV膜抗原(EB Membrane antigen, MA)。其中EA的出现是EBV活跃增殖的标志,而VCA和MA属于EBV的结构抗原。EBV潜伏感染时表达的抗原:EBV核抗原(EBV nuclear antigen, EBNA),所有的EBV感染和转化的B 细胞核内都可检出这种核抗原,包括EBNA1, EBNA2, EBNA3A, EBNA3B, EBNA3C和主导蛋白(leader protein)。EBV 潜伏膜蛋白(Latent membrane protein, LMP)[],是病毒潜伏感染增殖转化B细胞时出现的膜抗原,包括LMP1, LMP2A和LMP2B。2.1 LMP1LMP1是诱导B细胞转化的主要因子,是目前唯一证实的EBV恶性转化基因[]。LMP1在NPC中的主要作用包括:诱导A20的表达,从而抑制鼻咽癌细胞的分化。在鼻咽癌细胞中发现,LMP1通过上调A20来阻断P53导致的细胞凋亡,LMP1亦可激活TRAF(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信号相关因子)通路直接阻断TNF-α介导的细胞凋亡。LMP1可通过NF-κB使EGFR高表达,使上皮生长失调,诱发上皮细胞转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