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业现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验研究
课程论文
题 目 中国电影产业之我见
指导老师 许丽萍
姓 名 陈悦
学 号
中国电影产业之我见
陈悦
(浙江大学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蚌埠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已逐步走上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发展道路,电影产业收益逐年大幅提高。然而与美国等电影产业已趋向成熟的西方国家相比较,规模偏小和资金短缺已成为抑制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瓶颈。本文首先梳理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之路。通过对其历史的考察分析,结合国外电影产业的发展状况,认为在未来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变革中,无论在市场层面还是文化层面上,都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1)虚高票价:电影消费的结构矛盾
从1993年到2003年,整整10年间,内地的电影票房多年徘徊在不到10亿元人民币的数字上,2004年电影票房超过了15亿元。对电影业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也可以说是一个跨越式发展。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个高票房的实现是以高票价为前提的。1989年,内地的电影票均价是每张0.25元,2004年的每张均价是50元。15年间电影票价上涨了200倍,而内地人均收入的涨幅充其量也不到30倍。这样一个消费结构导致的矛盾是:想看电影的人没钱,有钱的人不看电影。电影是大众娱乐,上个世纪90年代,电影观众的主体是进城的民工,电影院的脏乱环境是令内地刚刚出现的城市白领望而却步的地方。十多年后的今天,到豪华影厅看电影成了城市白领的休闲方式之一,与此相反,电影院几乎就难以看到民工的身影了。一张电影票就是一个民工几天的饭钱,而对那些饿着肚子讨要工钱的民工来说,电影院真的就只是与他们无关的有钱人的天堂电影院了。事实上,即使是月入几千元的城市白领,看电影也是他们需要思量一番的高消费,因为看一场电影就会花费他们月薪的几十分之一,无奈之中他们很多人选择了看盗版碟。而对于电影制作者来说,虚高票价带来的恶果是,人们的电影消费只集中在凤毛麟角的炒作生猛的大片上,如此一来,绝大多数电影血本无归。拍电影不赚钱,投资者于是捂紧了自己的钱袋。根据官方的说法,2004年国产片在数量上也上了一个高台阶,产量创纪录地突破了200部。但对观众来说,真正能看到的也就十几部,很多电影要么是见光死,要么是进库房。电影票价的贵族化现象,人为地将电影拖向了高消费文化。在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一张电影票的价格只占普通人月收入的几百分之一,在他们那里,看电影是一件不假思索的事情。票价居高不下,成了影响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一大障碍。1989年内地电影票是0.25元人民币一张,当年全国的总票房是27亿元,2004年尽管内地票房有15亿元,但却是以每张50元为代价。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明确表态:‘电影票价居高不下,让广大观众望而却步。这种高票价和低人次的现象,是违背电影市场规律和中国国情的。’电影票价的下调当然不能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只有在真正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出现有助于电影产业发展的合理票价,这种竞争是电影院线之间的竞争。(2)影院单调:电影失踪的环境因素
目前我国的影院多厅的少,单厅的多。36条院线的1000多家影院,才2000多块银幕,平均一个影院才2块银幕,剩下5000余家影院全是单厅的,一天上一部新片,影院是超负荷的,还有很多影片进不了市场,因为没有影片发行放映的空间。国家电影局副局长谷国庆分析说,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有6000多家电影院、36家电影制片厂和100多家大大小小的民营制片公司,可是规模与收入并不匹配,我们还需要适应市场,扩大中国电影的内需这位国家电影局官员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充满了信心,从理论上说,这也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题:全国13亿人,假如每人每年看一场票价为10元的电影,国内的电影票房就会有130个亿!谁也无法预言国内票房何时能从15亿变为130亿,因为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种种现实的努力,这其中影院建设是一种有望在短期内取得大成效的举措。早在2002年,国家广电总局就开始实施全国性的电影院线制改革,这项改革的目的是为那些拍摄完毕就被锁进片库的国产电影寻找市场。然而,这种‘有中国特色’的电影院线制目前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并未触动电影发行体制的核心。有专家分析说,整个北美地区不过只有4条电影院线,而中国内地却有36条,这是行政划分的结果而非市场选择。而绝大多数规模不大的电影院线都生存艰难,市场整合势在必行。(3)市场无序:电影发展的生态危机
2005年1月11日晚,首届中国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