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pptx

发布:2020-03-09约2.21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5讲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二)农业起源的条件;二、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想一想: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自耕农经济三者的相 同点有哪些?我们能够得出哪些结论?;(2)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社会:石器、骨器——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极少,仍以石器、骨器为主——春秋:铁器牛耕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推广——西汉:犁壁、耧车——三国:翻车(人力灌溉工具)——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筒车(水力灌溉工具)。 ;例2(2013·江苏单科·T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解析】选B。A中“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说法错误。C中“随葬必备品”、D中“最早出现于”的说法,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而成套铁农具出现,有利于促进农业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②水利设施的完善:春秋:芍陂——战国:都江堰、郑国渠——汉代:漕渠、白渠、西域特色工程坎儿井、治理黄河。 ③耕作技术的成熟:春秋至秦汉:两年三熟,代田法,区田法——魏晋:《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农书,绿肥和轮作早欧洲1000多年——宋元:精耕细作全面成熟,稻麦复种制,南宋江浙为经济重心——明清: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扩大。;(3)经济重心南移: ①过程:魏晋时开发江南;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宋,江浙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完成南移。 ②南移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与技术,南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例5史料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百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问题1:史料一中画线部分主要论证了什么现象?;史料三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代表:商周时期的井田制:①演变:商代出现,西周盛行,春秋后瓦解。②实质:名义上国有,实为贵族所有。③瓦解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根本原因);战争使劳动力减少;各国税制改革,立法确立土地私有制。④瓦解的影响:封建剥削方式产生。 (3)封建社会:①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有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三种;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土地兼并(将公田转为私田、赏赐、买卖等)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②封建土地国有制: A、三国:屯田制,军屯、民屯;保证军粮,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B、北魏至中唐:均田制。a、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其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b、实施前提:国家控制足够多的土地。c、实施效果:保证国家赋税和徭役,稳定社会恢复经济;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例6(2014·海南单科·T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解析】选C。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税收入,故C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错误。;(4)土地经营方式: ①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至明清一直占主导。 ▲出现条件: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牛耕、铁农具逐渐普及。 ▲特点:个体农耕、男耕女织、耕织结合、铁犁牛耕、自给自足。 ▲地位及影响:a、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b、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c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