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一课时).doc

发布:2016-07-24约1.08万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0~2011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化学学案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的测定,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 2.通过对实验设计、操作,进一步熟练药品的取用、物质的称量(托盘天平的使用)等实验基本操作,训练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课前准备】 1.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 ( ) A.新物质生成 B.能量变化 C.颜色变化 D.生成气体或沉淀 2.火柴燃烧是 变化,反应后灰烬的质量比反应前 ;酒精灯里的酒精燃烧后 (有、无)灰烬,属 _ 变化. 3.铁钉生锈属 变化,颜色变为 ,质量比铁钉 (增大、减少)。 4.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着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5.下面是电解水的简单图式,请仔细分析下图,从获取的信息中谈谈你对化学反应的认识(答出三点即可). (1) (2) (3) 【课堂学习】 【活动与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探究] 化学变化的定量研究 [实验目的] 探究物质在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的变化规律. [实验用品] 仪器和材料:托盘天平、试管、锥形瓶、带滴管的橡皮塞 药品: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CuSO4溶液等. [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 . [设计方案] [实验活动记录和分析]课本P96 实验内容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1.①在滴管中吸有少量NaOH溶液,锥形瓶中盛有适量CuSO4溶液. ②称量.。 ③将滴管中的NaOH溶液滴入CuSO4溶液中. ④再称量.  反应前总质量 m1 反应后总质量m22. ①在滴管中吸有稀盐酸,小试管里有几小块石灰石,锥形瓶中盛有足量澄清石灰水. ②称量. ③将滴管中的稀盐酸慢慢逐滴滴入试管中. ④再称量.  反应前总质量 m1 反应后总质量m2[实验结论]: [问题??论] 1.若实验2是在敞口的锥形瓶中进行,情况如何?为什么? 2.通过实验,你认为在选择探究化学变化中物质质量变化规律的装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联想与启示】某同学定量研究化学变化时发现:木炭燃烧后质量变小了,铁钉生锈后质量增加了。请你帮他分析一下,这个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交流与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你能用物质微粒构成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吗? 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1)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原子的重组,即参加反应的各原子的 、 不变, 也基本不变 (2)在宏观上,元素的 和 也不变 【例题分析】: 例1:小丁在化验室里检验一种新材料的组成时,发现新材料在纯氧中燃烧只生成CO2和H2O,于是他就认为新材料是由C、H、O三种元素组织的,他的判断正确吗?正确的判断应该是什么? 例2:下列说法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 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质量增加了 B.蜡烛完全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之和等于蜡烛质量 C.水的质量和受热变成水蒸汽的质量相等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反应物质量轻 【课堂练习】 1.2克氢气与16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的质量是 克. 2.已知A + B = C,现有10克A和5克B反应,充分反应后剩余4克A,则生成的C的质量为 .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B2=2C中,C的化学式用A、B可表示为 . 4.已知A与B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和D(用A+B=C+D表示),现有80克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42克C和36克D,则参加反应B的质量是 克. 5.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元素和____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