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洪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
城市防洪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工程基本情况
1.1工程概况
吉林省xxxx市城市防洪工程为xxxx市左岸堤防改线工程。
xx是吉林省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河流全长825.4km,河道平均比降为0.4‰,发源于长白山天池,海拔高程为2691m。流域急水面积为73834km2(吉林省境内73229k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38%,河流流经吉林省十五个县(市),从东南向西北贯穿吉林省中部。
xx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以丰满水库为界,上游为山区,丰满以下为低山丘陵并逐步过渡到平原。xx城区地处二松下游丘陵过渡平原地带。
1.1.1城区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xx市地处吉林省中西部、松嫩平原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24°45′~125°00′、北纬45°00′~45°29′。城区分布在地二松花江干流下游的两侧,距嫩江汇合口约68km。南部与长春市接壤,西南、西部与四平、内蒙古的哲里木盟相临,北部与白城地区相连,东北部隔松花江、拉林河与黑龙江省相望。
(2)地形地貌
xx市城区是一个低山丘陵、谷地平原与宽阔的泛滥平原交叉互存较为复杂的地貌区。左岸沿江为低漫滩河和高漫滩,高漫滩地形起伏小、宽度大、分布广,有零星砂丘分布,右岸沿江为低漫滩一级阶地
河二级阶地。过江输油架空管线以西的地面稍有起伏,再向北逐渐过渡为台地,以东的地面波壮起伏,台地形态明显,部分江岸受冲刷形成陡岸。
(3)工程现状
xx市区位于xx下游,左右岸均有干流堤防,堤防总长24.1km,其中左岸堤防长19.54km(包括前郭县10.55km),右岸堤防长4.6km,江道大横断CS16~CS3。虽然xx市城区段xx干流堤线于1956年统一规划设计,经30多年运行,数次大洪水的考验,现有堤线、堤距以及堤线走向基本合理,但xx市城区段的堤防在当时是按农村河道设计并施工的,行洪滩地杂草丛生,极不美观,原有堤防与城市景观建设,防洪建设不协调,既浪费了行洪断面,又不利于河道整治。而且松花江大桥上下游堤线与导流堤之间的连接于弯曲,1973年建成的松花江大桥已固定了行洪断面,洪水在大桥上下游形成回流区,这一部分行洪滩地可以重新开发利用起来。xx市建市时间很短,城市的整体规划与河道防洪结合起来将进一步带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1.1.2水文
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燥多大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晴冷温差大,冬季严寒漫长少雪。多年平均气温为4.8℃,最高气温36.9℃,最低气温-36.1℃,最大冻土深1.76m。多年平均降水量462mm左右。多年平均蒸发量1539mm左右,多年平均风速3.32m/s。
本流域洪水主要发生在夏季,由暴雨形成。暴雨集中在7、8月份,尤以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多。由气旋和台风形成。雨区范围广,雨
量集中,历时较长,一般一次降雨为3天左右,降雨量主要集中在1天,约占3天的80%左右。一次洪水历时7天左右,大洪水多为单峰型。
本工程是xx近期防洪工程的一部分,设计洪水采用二松的设计洪水成果。城区段防洪标准为防御百年一遇洪水,设计流量为7500m3/s。
1.1.3工程地质
1.1.3.1区域地质
本区位于松辽平原中部(xx由东南向西北流向松花江,松花江总体流向为由东向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剥蚀堆积地形,冲洪积——湖积平原(二级阶地)是二松与松花江或拉林河的分水岭。台面呈波状起伏,比高10~40m。由上更新~下更新统冰水堆积、湖积及冲洪积堆积层组成,基岩埋藏较深。表层局部被全新统风砂覆盖。
堆积地形(河谷平原),主要由漫滩和一级阶地组成。漫滩:呈条形状不连续分布于河谷平原的江河两岸,其上有残留河道、牛轭湖、水泡和风积砂丘、砂岗等微地貌。无堤处可被洪水淹没。一级阶地:零星分布于江河两岸,微向河谷倾斜,前缘有小陡坎,地表由全新统冲积物组成,局部被风砂覆盖。
1.1.3.2建筑材料
土料场位于小溪浪河处,xx右岸xx市下游二级阶地上,料场面积为20.00×104m2,无用层厚度0.30m,有用层厚度12.00m,有用层储量为240.00×104m3,该料场为已开采料场,有人工开采掌子面,占人工
林和油田采油泵,储量丰富,有公路相通,宜于机械开采,可向外扩采。
该料场岩性为第四系上更新统粘土,粘粒平均含量32.5%,天然含水量平均22.9%,按SL251-2000规程均质坝土料质量技术要求,除粘粒含量偏高外,其他各项指标满足质量技术要求。经击实试验后,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