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山前地带的两种古土壤及其古气候条件.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7一撂 甲,锣/
第 20卷 第 1期 北 京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I 1994年 1月
V01.20 No.1
北京山前地带的两种古土壤及其古气候条件
垦董
(北京农业大学资源和环境学院,北京 100094)
摘要 ;本文系统地对发育于北京 山前地带的两种古土壤的理化性质 、矿物学性质和形态
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将之与现代北京褐土的发生性质进行 了比较 。结果表明:发育在 山前石
灰岩残丘上的古土壤是上新世时期湿热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发育在 山前 白地老黄土上 的古土
壤是中更新世 时期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的产物 I自上新世以来 ,北京地 区总的气候变化是趋 向
于干冷 。
关薯调 :古土壤 I发生特性 气候变化
中圈分类号 :K903;P92
按照我国地理发生学士壤分类系统,北京山前地带是 “典型褐土”分布区。即在大陆性季
风型半湿润暖温气候和森林灌丛植被条件下,石灰性母质 (黄土母质)中的碳酸钙在下行水
的作用下,白上部土层向下部土层移动,在心底土中形成钙积层 (假菌丝体石灰淀积);心土
中原生矿物风化转化为次生粘土矿物 ,形成一颜色较棕红、粘粒含量较多的 次生粘化层”。
然而,在北京 山前地带也分布有不同于现代 “典型褐土”的古土壤。这些古土壤虽受现代
成土条件的影响而和现代 褐土 有某些共性 (如pH、盐基饱和度),但仍保留了不同于现代
褐土 的,在古成土条件下形成的发生学特性 ,如剖面通体无石灰性反应 ,粘化明显 ,粘土矿
物组分中出现微量高岭石和赤铁矿等。本试验通过对山前两种古土壤的研究,试 图揭示当时
的古气候、古地理环境条件 。
1 红色残余古土壤
在北京山前石灰岩残丘上,残存着一种淋溶层 已被剥蚀掉,而仅存在粘化 B层和 c层
的残存红色古土壤 ,剖面 8628号可代表之。
剖面8628号位于昌平县南口乡太平庄南的基岩残丘上 ,母岩为硅质灰岩 。植被为酸枣、
荆条、胡枝子、菅草、人工侧柏。剖面特征是 :
0~18cmAh:干时亮棕色 (7.5YR5/6),粉砂壤 ,中度 团聚的中团块状结构,松脆 ,中
量细根,含1O ~15 (体积)的岩屑,无石灰性反应 ,向下逐渐过渡 ,此层是黄土覆盖层。
18~41cmA/B层:干时黄红色 (5YR5/6),粉砂粘壤,中度团聚的中团块状结构,有些
结构体面上有铁质胶膜,土色杂,显然是覆盖黄土和下伏红色土掺杂层 (人工植树造成),硬,
少量中根,含15 ~2O 的岩屑 ,无石灰性反应,向下明显过渡 。
41~75cmBt;干时红色(2.5YR4/6),粘壤,强度团聚的粗棱块状结构,结构体面上有
连续的厚铁质胶膜 ,极硬 ,微量细根 ,风化强烈的岩屑含量20 ,无石灰性反应 ,向下明显
收穑 日期,199~03—08
。车文 由国家教委高校博士点基金课题资助。
第 1期 张风荣 : 北京山前地带的两种古土壤及其古气候条件 75
过渡 。
754110 cmC:红黄色(7.5YR7/6,干)土状物,强石灰性反应,大量石灰状物质,有些
形成同些圆状结核。8628号剖面的理化性质见表1。
裹1 翻面867,8号的土壤理化性质和矿鞠学性质
Table1 Thephysialchemicaland minerologies1soilpropertiesofprofile8628
pH 土壤代换性能分析 Exchangeproperties
CEC 警—而_ 陷
注,牯粒的矿物学类型 (Bt层) 伊利石为主、绿泥石移0之t步量石英,微量高峰石和赤铁矿
2 棕色古土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