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方案.docx

发布:2025-04-05约2.05万字共4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研究报告

PAGE

1-

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与目标

1.指导思想

(1)指导思想应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布局和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深化国际合作,确保到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3.5%,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2)指导思想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碳减排和碳汇能力提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碳排放控制,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特别是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其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例如,2024年全国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亿千瓦以上,占全部发电装机的比重超过20%。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3)指导思想还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在森林碳汇增量方面,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碳汇。例如,到202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在草原碳汇提升方面,要实施草原生态修复工程,提高草原植被覆盖度,增强草原碳汇能力。例如,到2025年,全国草原植被盖度将达到57%。在湿地碳汇增强方面,要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提高湿地碳汇能力。例如,到2025年,全国湿地保护面积达到7800万亩。在海洋碳汇保护方面,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海洋碳汇能力。例如,到2025年,全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2.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目标导向,紧紧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重大战略目标,科学制定碳减排和碳汇提升方案,确保各项措施与目标相一致。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要加大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预计将达到20%左右,比2015年提高约5个百分点。以太阳能为例,截至2023年底,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3亿千瓦,位居全球首位。

(2)基本原则之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我国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碳排放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在工业低碳转型方面,要推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技术改造,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我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约18%,碳排放强度下降约25%。以钢铁行业为例,通过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强度已降低20%以上。

(3)基本原则之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碳减排和碳汇提升中的关键作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要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碳技术和企业。据科技部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我国低碳技术专利申请量累计超过10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50%。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具备全球竞争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碳汇提升方面,要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我国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持续增强,为全球碳减排作出重要贡献。

3.总体目标

(1)总体目标方面,我国将致力于构建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确保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同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15年下降13.5%。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国范围内将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确保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亿千瓦以上,推动能源结构向低碳化转型。

(2)在工业领域,总体目标要求加快工业低碳转型,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工业生产过程的能效和资源循环利用率。具体目标是实现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15%以上,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此外,还将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企业。

(3)在交通领域,总体目标强调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高公共交通比重,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促进交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