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穿孔护理体会.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婴幼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穿孔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 总结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的护理体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婴幼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4例均通过腹部B超或腹腔穿刺确诊胆总管囊肿穿孔,并于术中证实,其中11例均表现出持续性低热、呕吐、神萎及右上腹压痛四联征的特征性表现。14例均行胆总管囊肿T管引流术,3~6个月后行胆总管囊肿切除加胆道重建术,均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婴幼儿胆总管囊肿自发穿孔,需要通过2次手术才能治愈,第一次胆总管囊肿外引流术,术后3~6个月行胆管空肠吻合术,院外带管时间长,术后管道的护理及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关键词:婴幼儿胆总管囊肿;穿孔;护理体会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小儿常见的胆道畸形,是胆总管和胰管连接部发育异常导致的先天性疾病,在我国其发病率高于欧美国家,婴幼儿期发病率占2/3[1],婴幼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发病率低,文献报道为1.8%~7.0%,但误诊率高[2]。笔者在进修的医院自2007年12月~2011年4月共收治14例婴幼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患者,入院后经B超或腹腔穿刺确诊,均行胆总管囊肿外引流术,术后3~6个月行胆管空肠吻合术,术后顺利康复。现对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4例,男3例,女11例。13例为急性穿孔,1例为穿孔恢复期。年龄3个月~5岁,平均年龄1.9岁。其中2岁以下10例。急性病程2d~1个月,9例病程小于5d。急性穿孔病例中发热11例,为持续性低热,最高体温界于37.3℃~38.5℃之间,伴呕吐、神萎,纠正脱水后仍无好转,同时伴有腹胀、腹痛等。
1.2方法
1.2.1术前护理
1.2.1.1病情观察 观察患儿腹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 若出现持续性腹痛伴有发热、恶心、呕吐, 及时通知医师,作好术前准备,急症手术,行胆总管囊肿外引流术。
1.2.1.2心理护理 该组患儿多以急腹症入院,护理人员应给予体贴、关怀的安抚,亲近患儿。因家长都比较恐慌和焦虑,应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以尽可能改善部分患儿脱水状况,给予抗生素治疗,减少术后感染。同时向患儿家长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手术的目的、方法、意义,耐心解释家长提出的各种疑问,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家属的积极配合支持治疗、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1.2.2术后护理
1.2.2.1、生命体症监测 术后给予心电监测,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记录1次/30min,准确记录24h 出入水量。本组患儿均采用气管插管下的静脉复合麻醉,麻醉未清醒的患儿,设专人护理,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造成窒息或肺部感染。同时予吸氧,氧浓度为2L/min,提高氧饱和度。
1.2.2.2腹腔引流管的护理及观察 由于胆总管囊肿自发穿孔患儿均合并胆汁性腹膜炎,腹腔脏器都有不同程度的粘连、水肿和腹腔内感染。14例均行胆总管囊肿T管引流术,3~6个月后行胆总管囊肿切除加胆道重建术。带管时间长,应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等,外接导管长短要适中,防止扭曲、打折、受压,定期更换引流袋,并严格无菌操作,变换体位时要始终保证引流袋不能高于引流口。
1.2.2.3胃肠减压的护理 术后保持胃管的通畅,持续负压吸引,根据引流情况不断调整胃管的深度和方向,并准确记录引流液量及性质。如果胃管引流有大量咖啡样液体流出,应考虑有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可能,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如果胃肠引流液减少,肠蠕动恢复后即可拔除胃管。
1.2.2.4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①腹腔内出血: 若腹腔引流液为新鲜血性液体, 患儿脉搏增快, 血压呈下降趋势, 血红蛋白下降,表明腹腔内有出血, 及时报告医师处理;②胆瘘: 观察T管引流出胆汁的量、颜色。腹腔引流液呈绿色, 切口处有大量胆汁溢出, 或腹部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的临床表现, 表明胆瘘的可能,要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1.2.2.5健康教育 患儿出院后,注意饮食卫生及调理,加强营养、应进食低脂肪、高能量、高蛋白饮食, 以少食多餐为进食原则。适当加强身体锻炼,但不参加剧烈活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门诊随访,定期复查。带管出院的患儿,一定要教会家长引流管的固定和护理,以防脱落和感染。
2 结果
本组14例均通过腹部B超或腹腔穿刺确诊胆总管囊肿穿孔,并于术中证实,其中11例均表现出持续性低热、呕吐、神萎及右上腹压痛四联征的特征性表现。14例均行胆总管囊肿T管引流术,3~6个月后行胆总管囊肿切除加胆道重建术,均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小儿胆道外科常见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