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物理化学第12章胶体化学课件.ppt

发布:2016-10-31约1.64万字共1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第十二章 § 12.0 胶体及其基本特性 1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 2 分散体系分类 (1)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 (2)按分散相和介质聚集状态分类 (2)按分散相和介质聚集状态分类 (2)按分散相和介质聚集状态分类 (3)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分类 (3)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分类 3 憎液溶胶的特性 § 12.1 溶胶的制备与净化 1 溶胶的制备 1 溶胶的制备 1 溶胶的制备--研磨法 1 溶胶的制备--研磨法 1 溶胶的制备--研磨法 1 溶胶的制备--胶溶法 1 溶胶的制备--胶溶法 1 溶胶的制备—气流粉碎法 1 溶胶的制备--电弧法 1 溶胶的制备--电弧法 1 溶胶的制备--凝聚法 1 溶胶的制备---凝聚法 1 溶胶的制备--凝聚法 1 溶胶的制备---凝聚法 1 溶胶的制备---凝聚法 1 溶胶的制备---凝聚法 2 溶胶的净化 2 溶胶的净化 2 溶胶的净化 2 溶胶的净化 2 溶胶的净化 2 溶胶的净化 2 溶胶的净化 2 溶胶的净化 § 12.2 溶胶的光学性质 1 光散射现象 2 光散射的本质 3 Tyndall效应 4 Rayleigh公式 4 Rayleigh公式 乳光计原理 5 超显微镜的特点及粒子大小的近似测定 5 超显微镜的特点及粒子大小的近似测定 超显微镜的类型 超显微镜的类型 § 13.3 溶胶的动力性质 Brown运动(Brownian motion) Brown运动(Brownian motion) Brown运动的本质 Brown运动的本质 胶粒的扩散 斐克第一定律(Fick’s first law) 斐克第一定律(Fick’s first law) 斐克第二定律(Fick’s second law) 斐克第二定律(Fick’s second law) Einstein-Brown位移方程 Einstein-Brown位移方程 Einstein-Brown位移方程 沉降平衡(sedimentation equilibrium) 高度分布定律 高度分布定律 § 12.4 溶胶的电学性质 胶粒带电的本质 胶粒带电的本质 双电层(double layer) 平板型模型 扩散双电层模型 Stern模型 Stern模型 电动电势(electrokinetic potential) 电动电势 电动现象 电泳(electrophoresis) 界面移动电泳仪 界面移动电泳仪 Tiselius电泳仪 显微电泳仪 区带电泳 区带电泳 区带电泳 区带电泳 (2)电渗(electro-osmosis) 电渗实验 (3)流动电势(streaming potential) (3)流动电势(streaming potential) (4)沉降电势 (sedimentation potential) 胶粒的结构 胶粒的结构 胶粒的结构 胶粒的结构 胶粒的结构 胶粒的形状 胶粒的形状 § 12.5 溶胶的稳定与聚沉 溶胶的稳定性理论—DLVO理论 影响溶胶稳定性的因素 聚沉值与聚沉能力 聚沉值与聚沉能力 Schulze-Hardy规则 电解质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电解质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不同胶体的相互作用 不同胶体的相互作用 § 12.10 高分子溶液与唐南平衡 三种溶液性质的比较 大分子分类 大分子电解质的膜平衡 大分子电解质的膜平衡 膜平衡的三种情况 膜平衡的三种情况 膜平衡的三种情况 膜平衡的三种情况 膜平衡的三种情况 粘度的类型 用粘度法测定摩尔质量 用粘度法测定摩尔质量 作为憎液溶胶基本质点的胶粒并非都是球形,而胶粒的形状对胶体性质有重要影响。 质点为球形的,流动性较好;若为带状的,则流动性较差。 例如:(1)聚苯乙烯胶乳是球形质点 (2) V2O5 溶胶是带状的质点 (3) Fe(OH)3 溶胶是丝状的质点 溶胶的稳定性理论—DLVO理论 影响溶胶稳定性的因素 聚沉值与聚沉能力 Schulze-Hardy规则 电解质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不同胶体的相互作用 1. 敏化作用 2. 保护作用 抗聚结稳定性 胶粒之间有相互吸引的能量EA和相互排斥的能量ER,总作用能 为EA+ ER 。如图所示: 动力学稳定性 由于溶胶粒子小,布朗运动激烈,在重力场中不易沉降,使溶胶具有动力稳定性。 当粒子相距较大时,主要为吸力,总势能为负值;当靠近到一定距离,双电层重叠,排斥力起主要作用, 势能升高。要使粒子聚结必须克服这个势垒。 2. 浓度的影响。 浓度增加,粒子碰撞机会增多。 3. 温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粒子碰撞机会增多,碰撞强度增加。 4. 胶体体系的相互作用。 带不同电荷的胶粒互吸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