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预防医学(卫生学).doc

发布:2018-05-22约3.03万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卫生学 健康:WHO提出?的健康概念?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健康的内涵?包括: (1)一般的安宁?状态,可以过正常?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 (2)自我感觉良?好。发自内心的?良好感觉是?健康的基准?,比之本人所?处环境对健?康影响更为?重要。一个残疾者?外表上虽然?异于正常人?,但能够按自?己的身体特?点克服种种?困难,做些对人民?有利的工作?,而与一个体?格上健康,却终日郁郁?寡欢者相比?,在某种意义?上讲,前者是健康?人,而后者是病?人; (3)个体对环境?中各种因素?有调节和适?应能力; (4)从事各项工?作的效率高?。    一、卫生学 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卫生学(Hygie?ne)是在?°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指导下,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阐述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研究对象: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 研究任务:揭示病因,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及?疾病发生与?分布的规律?,评价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措?施的效果,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的理论根?据和措施的?原则等。 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卫生学研究?的环境以自?然环境为主?。自然环境可?进一步分为?:生活环境和?职业环境。 环境由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大气及室内?空气、水体、土壤(岩石)、食物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 环境因素是?指介质中被?转运物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成分。可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我国卫生工?作战略目标?: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本质含义:“公平享有”,任何公民,无论年龄、性别、职业、地域、支付能力等?,都应该享有?同等权利。 五、学习卫生学?的目的 1.学习环境与?健康关系的?概念,掌握影响健?康的各种环?境,充分认识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措?施。 2.树立预防为?主思想,学会运用三?级预防策略?处理卫生保?健服务中有?关问题。 3.掌握作为全?科医师应具?有的预防疾?病、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机能 ,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人类和环境?第一节人类?的环境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第三节?环境污染的?防治 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生物圈(biosp?here):有生物体存?在的地球表?层。范围大致包?括了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环境分类: 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1.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 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由于地球结?构的原因,造成地球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一地区?的水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长期饮水?、摄食后,导致体内出?现相应元素?的过多或过?少, 最终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这类疾病的?发病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区性,故又称为地?方病(endem?ic disea?se)。 2.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的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以及能量、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环境。 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 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渐?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此作用称为?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 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物质的统一?性(P12) 二)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如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由于低氧环?境的影响,机体从环境?空气中吸入?的氧气远远?低于平原地?区的居民,但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产生一些适?应性改变,如体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代偿性增?多。使机体的内?环境与外界?条件相适应?,并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 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环境基因组?计划(EGP),研究环境暴?露与疾病的?相互关系。 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暖 6.土壤沙漠化? 2.臭氧层破坏? 7.大气污染 3.生物多样化?减少 8.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 4.酸雨蔓延 9. 海洋污染 5.森林锐减 10. 固体废弃物?污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