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课__同犯罪行为作斗争2.ppt

发布:2016-10-31约3.46千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创境激趣】 [情境创设] 因盗窃罪判刑3年的小华在上小学时,就曾多次有过小偷小摸的行为,逐渐养成了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尽办法据为己有的不良品性。初中二年级的一天,他从居民家的窗户爬进室内,将钱和首饰偷出,结果被判刑。 [问题思考] ●未成年人小华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1.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议一议: 小华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呢? (总结归纳) 【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2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案例:陈某,17岁,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有期徒刑。陈某因怀疑同学张某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还向老师告“黑状”,便趁张某值日时,拿刀朝张某乱戳,致使张某死亡。案发后,陈某很后悔,说自己犯罪的原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从小被父亲母亲宠爱过度。由于从小被娇宠惯了,陈某一直惟我独尊,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都吃不得半点亏、受不得半点气,动不动就跟同学吵架打架。父母还经常教他:谁欺负你了你就和他拼,拼不嬴有我们呢!于是,陈某慢慢在学校里成了出名的打架大王,还与校内外的一些人结成团伙,只要觉得谁不顺眼,就借端生事找他的麻烦,然后狠狠地收拾他一顿。陈某说:如果从小父母不是这样娇惯溺爱我,我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 议一议: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想一想 议一议: (材料)片刀的“用途” 北京市某中学三个初一的学生,上课传递“片刀已买好”的纸条,被老师发现,经过耐心的开导教育,三个学生说出片刀的用途。其中一个学生的邻居是私营企业主,买片刀是想将其杀死,他们享用企业主的钱财,另一个说他母亲爱唠叨,买刀想趁母亲熟睡时将其杀死,这样就不会有人烦他了。当问及三个学生杀人的后果时,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一张纸条被及时发现,避免了血案的发生,挽救了三个孩子。 问题:三个学生为什么差点误入犯罪的歧途? 认知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价值观念扭曲,不能正确对待父母、邻居和金钱。 归纳总结: 归纳: 主要是青少年法律意识淡漠,自控力差,认知能力低,价值观念扭曲,缺乏正确的交友观等。 比如陈某就是因法律意识淡漠,自控力差,价值观念扭曲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给他人、家庭和自己带来严重的损害。 总结归纳: (3)中职学生如何自觉预防犯罪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充分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看下一个案例,思考下列问题: 三亚海棠湾镇农业服务中心两人受贿案 王卷才是原三亚市海棠湾镇农业服务中心经管员、第12征地组组长。曾海江是原三亚市海棠湾镇第12征地组记录员。据了解,王卷才、曾海江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在代表海棠湾镇人民政府征地过程中,利用丈量、登记的职务之便,为他人牟取利益,事后收受他人贿赂共计50万元。 三亚市人民检察院于2011年6月16日以涉嫌受贿罪对二人立案侦查。三亚市城郊人民法院于2011年12月7日判处被告人王卷才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被告人曾海江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 设置问题: 1王某、曾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由学生根据案例相关内容总结回答。 2我们在职业生涯中怎样防范犯罪? 学生分组交流研讨,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杜江,男,泸州市叙永县江门镇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中心员工。2011年2月9日,杜江在龙马潭区龙马大道春雨路恰遇吴女士被歹徒抢劫,杜江与持刀歹徒斗智斗勇,歹徒在持刀威胁、行凶无果的情况下,用包砸伤杜江后逃跑。为了不让违法犯罪人员逃脱,杜江再次追赶,随后与赶来的民警汇合,将歹徒抓获。事后,吴女士想向这位见义勇为的英雄致谢,可他却捂着伤口悄悄离开了现场。2010年夏天,杜江在泸州市合江县大渡口轮渡码头,救起了两名落水儿童之后悄然离去。每次谈到此事,杜江总说,“制止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坏事情,是一种责任,义不容辞” 。 道德践行: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结合案例材料,讨论两个问题: ①面对歹徒抢劫的时候,杜江是怎样做的?他的所作所为算不算见义勇为? ②什么是见义勇为?它的构成要素有哪一些? 分析比较: (1)见义勇为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分析归纳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 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