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信息网络第7章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物理层及数据链路层.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 (一)物理层 (二)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的主要特性: 1)机械特性:接口的形状和尺寸,引脚数与排列方式。 2)电气特性:规定信号线的电气连接及电路特性。包括在物理连接上传输二进制位流时,线路上的信号电平,输出阻抗、输入阻抗、平衡特性、负载要求、传输速率和连接距离等 3)功能特性:说明接口信号引脚的功能分配和确切定义。 4)规程特性:规定利用信号线进行二进制位流传输的一组操作过程。即在传输过程中事件发生的合法顺序。 !!物理层并不考虑比特流的意义和格式问题。 物理层标准举例 现在已定义的物理层标准接口有:RS-232、RS-449/422/423、 EIA-232-E、 X.20、 X.21 、V.24、V.28等。大多数物理层接口都具有四方面的属性 1969年,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公布了RS-232C作为串行通信接口的电气标准,该标准定义了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通信设备(DCE)间按位串行传输的接口信息,合理安排了接口的电气信号和机械要求,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RS(Recommeded standard):推荐标准,232:编号 1962:RS-232 → 1969: RS-232-C → 1987:EIA-232-D → 1991:EIA-232-E 为了克服EIA-232接口的传输速率和电缆最大长度限制(20Kb/s和15m),EIA制定了RS-449。 EIA-232 接口特性如下: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点对点信道。这种信道使用一对一的点对点通信方式。 广播信道。这种信道使用一对多的广播通信方式,因此过程比较复杂。广播信道上连接的主机很多,因此必须使用专用的共享信道协议来协调这些主机的数据发送 链路管理:数据链路连接的建立、维持和释放的操作。 帧同步:准确地区分帧的起始与终止(帧标志)。 寻址:必须保证每一帧都能送到正确的地址,接收方要能够知道谁是发送方(MAC地址及路由)。 流量控制:控制相邻两个节点之间数据链路上的流量(如停等协议、ARQ协议等) 透明传输:在数据链路层中,对所传输的数据无论它们是由什么样的比特组合起来的,在数据链路上都应该能够传输,如:零比特插入法(5个连1插1个0) 差错控制:如错误帧或帧丢失,常用的差错控制方法有检错重发(自动请求重发ARQ)、前向纠错FEC、反馈检验法 当接收端通过差错检测发现了帧在传输中出了差错,或者默默丢弃而不进行任何其他处理(当使用PPP协议或CSMA/CD协议时),这是现在的大多数情况;或者使用重传机制要求发送方重传(当使用HDLC协议时),但这种情况现在很少使用。 封装成帧 封装成帧(framing)就是在一段数据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然后就构成了一个帧。确定帧的界限。 首部和尾部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进行帧定界。 用控制字符进行帧定界的方法举例 帧同步:准确地区分帧的起始与终止(帧标志)。 F 透明传输:在数据链路层中,对所传输的数据无论它们是由什么样的比特组合起来的,在数据链路上都应该能够传输,如:零比特插入法(5个连1插1个0),即零比特的填充与删除 零比特填充的具体做法: 在发送端,先校验再填充:在加上标志字段之前,计算出FCS帧校验序列并将其加在校验数据之后,扫描透明传输区间,只要发现有5个连续1,则立即填入一个0,以保证不会出现6个连续1。填充之后再加上标志字段。 在接收端,先去0再校验。接收到一个帧时,先找到F字段以确定帧的边界。接着再对其中的比特流进行扫描。每当发现5个连续1时,就将这5个连续1后的一个0删除,以还原成原来的比特流。然后再进行校验计算。 差错检验: 循环冗余检验原理 M:待传送数据; n:供差错检测的冗余位数; P:除数; 发送方:用2nM÷P,得到商Q和余数R(R表示为n 位,不足位的在前面添0) 最终发送的数据是:2nM+R; 收端收到数据后,用P去除该数据,余数为0则说明没有差错。 循环冗余检验原理 多项式表示法: M(X)= 1010001101 →X9+X7+X3+X2+1 除数P的多项式称为生成多项式 发送端的运算: XnM(X)/P(X),得到商Q(X)和余数R(X) 发送或码多项式T(X)= Xn M(X)+R(X) 接收端运算: (Xn M(X)+R(X))/P(X)=Q(X) 接收端运算的余数不为0,就表示检测到了差错 常用的P(X)有: CRC-16=X16+ X15 +X2+ 1 CRC-CCITT= X16+ X12 +X5+ 1 CRC-32= X32+ X26 +X23+ X22+ X16 +X12+ X11+ X10 +X8+ X7+ X5 +X4+ X2+ X + 1 循环冗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