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2.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冯谖客孟尝君
知识目标:
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②理解全文记叙情节时前后连贯、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曲折缜密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① 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
②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德育目标:
学习冯谖的大胆、果决,勇于开拓,不存私念的性格及提倡的民本思想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难点:
①从人才角度体味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②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鸡鸣狗盗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二、了解《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所编撰汇集的一部历史著作。它的作者已不得而知,它最初只是战国时代各国史官和一些游说之士记录下来的文稿、史料,后经西汉学者刘向的汇集、整理成书的。全书共计三十三篇。
《战国策》基本上以记言为主,按国别划分,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它的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下至秦并六国后(约前460一前220),共约240年左右。
?《战国策》的内容以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为主,反映了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它真实记载并毫不掩饰地颂扬了当时来往于各诸侯国之间的游说之士的活动及他们的奇谋异策。记录了战国时纵横捭阖的复杂斗争,对当时统治阶级和政客们的权谋谲诈、角逐,作了客观暴露,也记载和歌颂了某些有政治远见、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但由于《战国策》一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因此也减低了它的史学价值。
三、课前说课
1、本文写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帮助孟尝君在齐国权力交替的局势中巩固了政治地位,表现了冯谖的政治远见和才能,也反映了当时的权贵的养士之风,同时也肯定了孟尝君礼贤下士的某些品德。从中可以透视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2、题解:“冯谖”,齐国孟尝君的门客。“客”,用作动词,这里是“作食客”的意思。“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父田婴是齐威王子,齐宣王弟,曾辅佐齐宣王十一年,因功受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田婴死,孟尝君继立于薛,后又任宰相。门下有食客三千。孟尝君是他的封号。战国时期,孟尝君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赵平原君并称为“四君”,以好养士(门客)闻名。《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冯谖是一个“高才秀士”的形象。文章通过描写三个小故事,来塑造冯谖形象。
四、阅读提示:
(一)词语解释:
1、文言实词:
常用生词:约车? 矫命? 来何疾也? 赍? 期年
古今意义差别大的词:揭其剑? 过其友? 出记? 计会? 开罪? 市义
一词多义:食? 顾
词类活用:客我 贱之 怪之 不羞? 衣冠而见? 子其民
通假字:责? 反? 说? 介
文言虚词(下列词在本课的多种意义和用法)
之:1 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例:吾负之。
2助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