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存在的问题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 21世纪,我国快速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长,与之相应的却是大学素质整体水平的下降,大学生道德信仰的滑坡即是重要表现。如何解决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并分析此现状产生的原因,从而培养大学生科学的道德信仰,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现实的需要。
【关键词】 大学生 道德信仰 问题
大学生作为建设者、劳动者,首要问题即是要立德,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而道德作为一种信仰不同于其他认识和观念,它在认知、情感、意志相作用结合的过程中将道德对象推向了神圣化的高度,这种神圣化的道德又会为主体提供精神支撑。大学生的道德品德的发展过程,其基本问题是如何从不知到知,如何从知转化为行的问题。道德信仰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战胜现实的不良影响,不顾艰难,不怕牺牲,养成坚强的道德意志,实现道德行为。本文从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着手来分析大学生道德信仰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道德认知模糊
1、大学生对于社会道德观念缺乏认同感
我国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对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与改变也会影响整个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所作所为的看法。我国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受道德品质的教育,应该对基本的道德规范有一定了解,到大学阶段,其道德素养已基本定型。但从个体所行的事情来看很多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存在偏差,割裂了理论规范和行为举止的联系,忽视了道德实践,认为道德规范是书面知识,只是用来学习以便应付考试,国家主义、集体主义等观念只是一些概念形式,与他们的生活没有实际联系,没有想到用理论指导自己实践。部分大学生主张“先己后人,尽量兼顾”或“利己但不损人”,奉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道德信条;强调个人自由,崇尚自我,集体观念比较淡薄,价值追求短期化和实用化。
2、大学生对于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认识到道德是安身立命之本,应该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人格。另一方面,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又滋生蔓延,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长远利益与社会终极目标发生冲突时,较多的大学生会选择个人利益,关心的是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实际物质的利益得失。同时,高校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大学生现实的生活实际在不断的产生着矛盾,大学生在奉献与索取、集体与个人等多种矛盾中徘徊着并且举步维艰,这也就表现出当代大学生现实的道德人格与理想的道德人格的双重性质。
3、大学生道德认知过程具有依赖性和从众心理
当今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受到父母过多的溺爱,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同时家长对子女的关心也多表现在学习方面,往往忽视对他们做人处事等方面的教导。因此,大学生在对一些事情的处理上缺乏自己的见解,盲目跟随大众、大流,把道德置于一旁,甚至走向反面。所以,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独立的是非观、道德观非常重要。
二、大学生道德情感缺失
1、缺乏健康的情感交流
现代发达的通讯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缺少了面对面的交流,缺少情感的沟通表达。一些学生进入大学时,父母就配备好了手机、笔记本等高科技通讯,平时的娱乐活动也大部分时间在电脑上度过,特别是网络游戏使不少大学生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不愿体验真实情感。当前大多数学生又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不适应集体分享,对于长辈、父母也缺少应有的孝道,爱情似乎也可以变成游戏。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一些共同特征,如缺乏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较差,受不得委屈,在失败面前往往选择逃避;对自身情感的认识不够全面,过多关注自身的优点,不敢直面自身存在的不足;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到波动,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荣辱得失。
2、情感世界的空白
在主体道德信仰逐渐迷失的今天,大学生也不再满腔热情地称赞道德行为,不再仰慕道德人格的高尚,而是仰慕有钱人,不管他们的人格是否高尚;也不再嫉恶如仇地去揭露并谴责坏人坏事并与之斗争,而是惟恐遭到报复,避而远之。有些大学生在面对人际关系处理的问题上,容易冲动,不能理性地去对待生命情感的依存,瞬间割断人际情感的纽带,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此换来解脱。据了解,当前大学生的自杀率在不断上升,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视。与此同时,大学生杀人事件也屡见不鲜,他们不惜结束别人的生命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漠视生命,不懂得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可能再重复的。所以,当他们感到现实和自身情感不符合时,他们会感到迷茫、颓废,进而走向极端。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社会正义感、自身荣辱感、生活幸福感等方面都有所缺失,要及时而有效地加强培育。
三、大学生道德意志薄弱
1、自身的感觉取代了正确的思考
既然道德理性无法支撑和解释生活,大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