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鉴别信息、创造性加工和处理信息,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之一。但是,由于中学《信息技术》课时少,且目前学生所处的基础层面差异很大,因此,采用怎样有效的教法,是现代教育者教学工作中的重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主体发现式;有效教学模式; 有效教学方法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但是,毕竟中学《信息技术》课时少,且目前学生因家庭、教育环境及个体的差异,所处的基础层面差异很大。因此,如何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是摆在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课堂结构高效化,学法指导经常化,能力培养始终化是新时期给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通过汲取别人的先进经验及自己在实践中的探索,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仅供参考。
教学方法是一种认识方法,从教师创造性地指导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新知’的意义上说,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科学方法。或者说,它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使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学科,教学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又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它的教学方法还是带有浓重的传统色彩,今天本文就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主体发现式”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阐述几个教学方法:兴趣引导法、任务驱动法、举例对比法、探索激励法、分组学习法、实物讲解法。
(1.)教学方法
(1.1)兴趣引导法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学生只有对计算机发生了兴趣才会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因此,我在学生刚刚学习计算机时,采用了以玩游戏的方式教授计算机操作知识。比如:有些老师认为玩游戏是浪费时间,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可我却总觉得玩是人的天性,玩中学,学中玩,更能让学生在娱乐的兴奋中获得对计算机课的学习兴趣。买际上WindowsXP自带的“扫雷”和“蜘蛛纸牌”等游戏能够让学生迅速的掌握鼠标的左、右键单击、双击、拖放等操作方法,而且,只有不断的思考、归纳游戏中的规律,才能提高游戏成绩,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很大帮助,能让学生快速入门,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方法。
(1.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并富有创造性和明显时代特点的课程。让学生以一个明确的任务作为目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来完成自己的任务,要求十分明确,它包含了要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教师讲授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样例,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只要学生能照样例做出来,就初步掌握了任务中所包含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这上步的关键是要求学生掌握技术这一部分,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二层的任务是提高性、发挥性的任务,教师只给出任务的具体要求,没有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样例,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和解决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地运用学过的技术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了应用计算机的技术,加强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自主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生接受任务、准备、思考、经教师辅导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完成一步都会获得极大的成就感,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创新的自学能力。
以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为例,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硬件结构、软件应用及网络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及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因素,分析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学生现有水平的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技术,进而将知识内化。学习计算机课程,可谓是“百看不如一练”,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再清楚也不如让学生带着任务上机操作。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前提是为学生设计好每一堂课的上机任务,使得学生做到每节课都有一个小任务可以完成。
比如在学习WORD 2003的应用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份漂亮的电子板报作为任务,以这个任务的完成程度作为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效果,这样他们在完成任务后可增强成就感,增加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学完一个单元后可再布置一个较为复杂的小任务。如教师讲解完WORD 2003文档的打开文件、插入表格、插入图片、保存文件等这些基本操作后,可让学生小组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设计一份小组成员简介报,并打印出来,张贴在班级的宣传栏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必过多地讲解,只需指出要点和难点,学生如果遇到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