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活中遇到突发事故医疗急救小常识详解.doc

发布:2018-09-05约7.03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活中遇到突发情况急救小常识 1、正常人神志清晰、语言流利、行为活动自如。如果有人“不明白了”,呼吸、心跳存在,按压或针刺“人中”穴无反应,有可能是昏迷了,昏迷时间越长,病情相对越重; 2、正常成人的体温是36-37 ℃; 3、正常成人脉搏60-100次/分,均匀有力; 4、正常成人呼吸16-20次/分,一呼一吸时间均等; 5、正常成人血压界于140/90mmHg(18.6/12kpa)-90/60mmHg(12/8kpa)之间。 6、正常成人瞳孔直径2-4mm,等大正圆;   徒手心肺复苏术(CPR)   徒手心肺复苏术是一种抢救技术,它不是医护人员的专利,它是广大群众应该熟悉和掌握的一种急救术。   徒手心肺复苏术不需要任何医疗器械。徒手心肺复苏术主要应用于猝死的病人。首先判定病人是不是猝死,包括突然神志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自主呼吸停止,双侧瞳孔散大等等。   体位:病人仰卧于地上或木板上,头上不垫枕头及其他物品,这是心肺复苏术的正确体位,如果病人俯卧,应将其翻转为仰卧位,手法要轻柔,特别要注意头颈部,一定不能用力过大。如果病人躺在松软的床上,背部要垫上木板。      判断神志:呼叫无反应,手掐人中、合谷穴无反应、双侧瞳孔散大,可以断定患者神志丧失。   轻拍伤病者肩部(或面部),并在其耳边大声呼唤:“喂!你怎么啦?”以试其反应。   7、正常成人体内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什么叫猝死?   平常“健康”人,或者病情基本稳定的人,突然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叫做猝死。   世界卫生组织把从发病到呼吸心跳停止在6小时内死亡的病例,定为猝死。猝死的原因绝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急性发作所致。冠心病引起的猝死有70%发生在院外。   猝死的病人,神志丧失、颈动脉波动消失,自主呼吸停止,双侧瞳孔散大。   猝死的病人是可以抢救复活的。猝死的病人应立即就地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术。   在4-6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为50%。   开通气道:仰头举颌(颏)法,先清理口腔异物(呕吐物、血块等)去掉假牙,一手食指、中指置于下颏处,抬起下颏,使头后仰,一手托颈后,头后仰的程度以下颌和耳垂的联线与地面垂直为宜,后仰不要过度。    判断呼吸:一看、二听、三感觉。   看:胸部或腹部有无起伏。   听:口、鼻有无呼吸声音。   感觉:口鼻有无气流溢出。   高声呼救   伤病者对轻拍、呼唤无反应,表明其已丧失意识,立即在原地高声呼救:“快来人呀!救命啊!”   若有他人,先拨打急救电话,后参与共同现场抢救。   现场要尽量组织好对伤病员的脱险救援工作,救护人员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   口对口人工呼吸:放在前额的手拇指和食指掐紧鼻孔,将口包住病人的口,先深呼吸一口,然后吹2次气,吹气时不要用力过猛。吹气后,病人胸部有起伏说明人工呼吸有效。如颈动脉搏动消失,既可以认定心跳停止(颈动脉位置在喉结旁2-3厘米处)。   心外按压:   按压部位:前胸正中,胸骨下1/2处。   按压频率:每分钟60-100次。   按压深度:3-5厘米。   按压手法:一手掌放于胸骨下1/2处,手掌与胸骨平行,另一手重叠在手背上,两手指交叉抬起,脱离胸壁,双肩绷直,双肩垂直在胸骨上方正中,以肩、臂力量向下按压。   注意事项:   1、心外按压要不间断进行。   2、垂直用力向下,不要左右摆动。   3、向下按压和放松时间均等。   4、放松时手掌也不要离开胸壁。   如呼吸、心跳停止,人工呼吸、心外按压时要同时进行。吹气时,停止按压。心外按压时不要吹气,两者可轮换进行。   一人做:按15:2的比例进行,即先吹两口气,然后胸外心脏按压15次。周而复始,直至有人接替为止。   二人做:按5:1的比例进行,即一人吹一口气,一人心外按压5次。吹气的时候,停止按压。心外按压时不要吹气,两者可轮换进行。直至专业急救人员赶到为止。自救互救的同时急呼120。      现场急救    第一目击者(first-Responder):   急救现场强烈呼唤“第一目击者”,那么什么是“第一目击者”呢?就是经过短期培训,掌握相当医疗常识,甚至获得相关培训证明者。   急救现场主张第一目击者实施救治。美国约二亿人口,有7千万人接受过正规的急救培训,比例约为4:1,美国的急救电话为911,美国的公共场所配置除颤器。挪威把心肺复苏纳入了中学课本。在德国,不会止血包扎不发驾驶执照… …   急救面对着社会的各个层面,也涉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随着人类近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心脑血管疾病的扶摇直上,急救早已不单单是简单的止血包扎等外伤的处理了,而是着重对民众普及以心肺复苏为基本内容,并辅以创伤救护的知识技能的培训。   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医学急救界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