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论文作业底稿.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审计作为一种技术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审计主体对审计活
动本质认识的逐步加深,依次出现过三种审计模式,即账项导向审计、内控
导向审计及风险导向审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公司造假及管
理舞弊的不断出现,使得传统审计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以美国为代表的
西方发达国家尝试在具体项目的审计过程中突破传统的审计模式,开发出一
种以评估风险为中心的新的审计模式,以此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这就是风
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
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
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财政部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组织多位专家学者,对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各方面广泛的研究和调查,并在
此基础上制定了新的《独立审计执业准则》。已有的对风险导向审计研究的
前提是:注册会计师均是理性的经济人,在面对风险时是风险规避者,只是
在技术上没有发现风险,所以要开发新的审计技术,来帮助CPA提高审计功
效。于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是更多的从纯技术层面研
究如何提高审计功效,探索和开发出了各种不同导向的技术路线。目前关于
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成果中,不少学者分别提出了以“控制风险”、“经营
风险”、“舞弊风险”、“治理结构风险”等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并由此推
导出相应的审计程序,以期指导实务工作。
本文认为“导向一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出发点,审计风险是风险导
向审计研究的归宿。所有能导致审计风险的“风险”都是审计工作的导向,
“风险”导向指标应该是一个“风险”指标集合,针对不同的客户应采用不
同的“风险”导向指标,不同的导向指标只是技术路线不同而已,风险导向
指标具有非唯一性的特征。
本文认为,审计导向的确定和选择固然很重要,审计技术也需要不断地
完善和提高,然而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证这些技术真正实施到位。影响风险导
向审计功效的关键是风险评估的正确与否,而对风险评估影响最大的是审计
主体对待风险的态度一即风险偏好。
本文以影响风险评估结果的重要因素“审计主体的风险偏好”为主线展
开研究。风险偏好本身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是在审计领域内,目前尚无这
第日页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方面的运用。这种风险偏好在以前的研究中理论上常被某种假设化为乌有,
研究者习惯在一个假设的完美世界之中构架其科学的演绎。本文通过将风险
偏好概念的运用,解释审计主体的非理性行为。
本文首先探讨了产生风险偏好的成因,导致注册会计师产生风险偏好的
内因实际上更多的是道德风险;而现行利益制度的缺陷诱发了审计主体的非
理性风险偏好,使其偏离了正常范围的允许程度,而利益制度从根本上决定
了审计主体的收益和风险,因此利益制度导向决定了审计主体的风险导向意
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风险偏好对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的影响效应,
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虽然同为审计主体,但是在处理业务时的风险偏
好是有差异的。许多审计失败正是因为事务所与会计师的风险偏好不同,导
致在承接业务和执行业务中对风险的评价不同所致,从而影响风险导向审计
的有效实行;审计主体之间产生风险偏好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审计市场的运行
机理缺陷所致,必须建立起二者的利益共同体。而审计客体进行财务欺诈是
导致审计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自身的动机和原因固然有很多,另外一个
直接的因素则是受审计主体的策略影响,而审计主体的策略与其风险偏好和
审计技术相关。当审计客体掌握并了解博弈对手的软肋,其实施的欺诈策略
在思想上无顾忌,在技术上有针对性,从而使得反欺诈的审计主体处于弱势。
针对风险偏好的影响效应,本文提出要消除审计主体非理性偏好,必须从
制度设计和策略上入手,在事务所的组织结构建设上,应大力推行合伙制或倡
导合伙文化;要消除审计客体对审计主体风险偏好的不恰当的利用,首先要从
委托机制入手,消除对独立性的根本影响:在市场安排上,应划分不同资质等
级事务所,提高市场的集中度,促进和培养高品质的事务所建立,同时在行业
内建立假报告的举报机制,并加大审计主体的民事责任,从而树立风险导向意
识。
本文通过对新独立审计准则的全面剖析,提出了风险导向审计在实务运
用中,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客户、不同的审计目标,甚至同一客户的不同
阶段,应选择不同的审计导向采取差异化的审计策略:而针对某一具体项目
的审计程序,为消除个体偏好差异的影响,应推行标准化的操作。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风险偏好
ththeehangeofsoeialandeeonomieenvironmentsandwithauditors’
deePeningPereePtionofthenatureofauditingitsel,fauditing,asa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