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老年人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2.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当地老年人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2) (800字)
当地老年人问题的社会调查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年人能安度晚年是社会文明的一大特征,然而老年人的生存现状究竟如何,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就此做一探讨。
一、老年人问题现状调查
调查目的: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农村老人生活问题,观察农村养老现状和特点,给政府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一些具体资料,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略尽微薄之力。
调查时间:2013年1月8日——2013年2月8日
调查地点:古交市马兰镇
调查对象:老年人
调查方法:走访老年人家里通过谈话方式
调查结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养老、医疗是他们最需要亟待解决的,尤其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调查现状分析
我国现已进入老龄化阶段,尤其是农民养老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必须解决的问题。有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现根据古交市马兰镇营立村调研情况,得出如下数据及存在问题:
(一)老年人身体状况及医疗情况
1、 在访问调查的老人中有93.9%的老人认为自身健康,能够自理,6.1%的老人部分或不能自理。其中经常体检(一年一次以上)的老人占三分之一,而其余的老人很少或从未体检。
2、 在医疗保障方面,80.3%的老人参加了新农合,12.1%的老人选择了商业保险或其他医疗保障,但仍存在7.5%的老人没有选择任何医疗保障。
3、 在就医的问题上,98.5%的老人选择“大病去医院,小病在家吃药”,而1.5%的老人生病立即就医。不就医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费用过高和手续繁琐。
(二)农村养老的现状与特点
1、 在访问的老人中,87.9%以上的老人依托家庭养老,入院养老及居住社区养老占6%左右。老人大部分与子女住在一起,另有相当多的老人单独居住,而他们感情与生活上和子女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2、半数老人希望可有子女照顾日常生活,另有很大比例的老人能够自己料理,请家政保姆及住养老院者只占很少比例。
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农村养老方式适合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以社会养老为补充养老形式。
(三)关于农村养老院的情况
农村中只有很少的养老院,而且有部分老人并不知晓养老院的具体位置。此外,养老院的环境较差与收费超出部分老人的经济承受力,是老人不愿进入养老院的原因之一。
另外,有部分老人不愿去养老院是因为担心周围邻居的评论,担心邻居认为子女不孝。
(四)农村老人的生活情况
农村老人,21.2%左右老人有退休工资或养老金,36.3%老人靠子女提供生活费用,10%左右老人办有养老保险,20%左右只依靠务农获得生活费用。目前,多数老人的工作是帮子女带孩子,另外,务农、家务、个体经商的老人也占一定比例。
绝大部分老人不担心子女不会履行赡养义务,一部分老人担心没钱治病及年老孤独寂寞。在“子女不孝,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假设下,多数老人会向村委会或组织反应,让其出面说服教育,而少数老人会选择忍气吞声,自谋生路。
生活中,老人经常倾诉的对象是老伴、子女及周围的邻居亲友,也不乏老人会向孙子女和村干部倾诉心声。老人的娱乐活动多为打牌、麻将、下棋以及跳老年健身操,几乎所有老人都会选择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
总体看来,多数老年人很少有孤独感,也有个别老人认为自己孤独寂寞。
(五)老年人对国家养老政策的了解
只有略微超过1/3的老人对国家养老政策有所了解,很多老人并不清楚国家的养老政策。
综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虽然农村养老事业得到一定发展,但农村老人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阶段。
2、对农村老人的医疗保障、社会福利落实力度不够,并不能使所有的老人生活得到保障。
3、社会养老体系不够完善,养老院环境差及宣传力度不够,让很多老人放弃去养老院养老。
在农村养老情况的调查过程中,我们采访了“孝老爱青”模范——马志刚,他的孝老事迹也体现完善农村养老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加大对青少年的教育。
由此次调查可以得出中国农村以家庭养老最为普遍。家庭养老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由于农村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短时间内不可能在全国农村范围内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这决定了家庭养老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第二,农村家庭服务业不发达。由于疾病缠身、自理能力较差,他们难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