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之独见.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之独见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45人。进入新课改实验后,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和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于2010年全面实施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将2011届评价结果作为向高中学校选送新生的一个重要依据。
通过实践,此次学生素质评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学校成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组建了学生、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学校三个评价小组,确立了各职能机构的职责和任务:确立了包括信息采集、诚信保障、监督约束等方面内容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较好的管理体系。二是用《学生素质报告册》记录学生每学期综合发展情况,收集家长对孩子阶段性考核的反馈意见。三是建立《家长联系手册》,为家长和班主任的及时沟通架设了桥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四是采取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学校审核等评价方式,初步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五是通过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项评价项目,促进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六是学生综合评价结果在高中招生中的初步应用,改变了过去那种“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单一考试选拔制度。
尽管我们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坚持了正确的评价理念和方法,使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同时发现在实施此项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现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受单向评价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综合素质评价重视不够,严重影响着评价的有效开展。
当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以考代评”成为教师难以逾越的“雷池”。教师对综合素质评价这项全新的工作持应付的态度,思想上不够重视。
二、评价手段陈旧老化,降低了评价所应发挥的效率,人们对评价的积极性和效应性认识不够,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三、学校教学条件的落后、教学思想的陈旧、师资力量的不足、经验与借鉴的缺失等严重影响着评价的实现。
四、评价华而不实,走过程,形式主义严重;评价结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中招生制度,使人们对这项工作可持续性失去了信心。
五、学科成绩未能以实质性的等级形式呈现,有可能使学生由于学科上的一分之差而失去了升学或评优的机会,不利于素质教育。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与克服,综合素质评价必将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过眼云烟,影响着素质教育,使课程改革再度陷入应试教育泥潭。
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必须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力求实现“一改变,三突破,四有利”目标。即:改变高中招生以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实现在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与普通高中招生录取三个方面的突破。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校特色;有利于缓解学生升学竞争,进而缓解生源的恶性争夺。还基础教育以本来面目,全面提高初中阶段教育质量。所以,我觉得必须做到:
第一,在思想目标上:由选拔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当前,由于普通高中招生选拔方式上的以“不变应万变”,导致综合素质评价围绕普通高中招生进行的现象较突出,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仍占主导地位。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绝不只是为了甄别与选拔学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发展。因此,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核心。学校的一切评价活动须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根本目的来策划,即要有利于学生当前发展,更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学生初中入学之时即是综合素质评价之始,要把评价活动贯穿于学生日常交往与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所以,学校要把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在评定中予以关注并真正开展好;要有计划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搭建学生综合发展的平台,为学生的综合评定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证据,让学生在经常性的评价活动中受到激励、得到发展。实施发展性评价必须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得到发现:实施发展性评价必须充分发挥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让学生明确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掌握评价标准和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与自我评价,充分尊重同学评价,正确看待教师评价。
第二,在招生改革思路上:由单一的“分招”向“分、评捆绑招”转变。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招生要坚持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应成为普通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要求“各地应依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确保公正、公平的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