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电磁兼容典型案例分析教材.ppt

发布:2018-02-21约5.02千字共5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电磁干扰测试 下表所列为测得的7~21次谐波电流的数值,其中11、15、17次谐波电流都超标。 下图为测得的传导干扰超标现象。 辐射骚扰预测结果在30~50MHz和100MHz处超出限值,如下图所示。 9.4.2 电磁干扰的抑制 谐波电流的抑制 采用功率因数校正可以解决谐波电流超标的问题。 传导骚扰的抑制 输入滤波器是为变换器的电磁骚扰电平和外界的电磁骚扰源设计的一种低阻抗通道(即低通滤波器),以抑制或去除电磁骚扰,达到电磁兼容的目的。输入滤波器的组成见下图: 辐射骚扰的抑制 从电磁骚扰源产生的机理入手,查找辐射骚扰源的所在,从根本上降低其产生辐射骚扰噪声的电平。 9.5 通信网络及电力线路中的干扰及其解决方案研究 9.5.1 无线通信系统频率干扰及其解决方案研究 频率干扰原理分析 工作于不同频率的系统间的共存干扰,本质上都是由于发射机和接收机的非完美性造成的。通常,有源设备在发射有用信号的同时,由于器件本身的原因和滤波器带外抑制的限制,在它的工作频带外还会产生杂散、谐波、互调等无用信号,这些信号落到其他无线系统的工作频带内,就会其他系统形成干扰。 无线通信系统频率干扰情形 无线干扰基本情形 GSM1800、PHS、SCDMA、TD-SCDMA、CDMA2000、WCDMA等无线系统的频段直接相邻或重合,难以避免之间的相互干扰,而UWB的超宽带的特点也会造成干扰。 移动通信系统干扰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各种干扰一般可以分为小区内的干扰、小区间的干扰、不同通信制式之间的干扰、不同运营商之间的干扰、系统设备造成的干扰等。 干扰解决方案 基本技术类方法 从具体技术角度分析,小区内干扰可以采用设计正交性好的多址码、上下行链路同步、纠错编码、功率控制、分集接收/发送、联合检测、智能天线、空时处理等信号处理技术加以改善或解决。而小区间的干扰以及TDD与FDD系统间的干扰,可以从物理层技术方面考虑,也可以从高层的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着手。 工程建设类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有:增加频率保护带、提高滤波精度、增加站址间距、优化天线安装、限制设备参数等。 9.5.2 卫星通信中的常见干扰及处理措施 地面干扰 地球站设备的杂波干扰 产生干扰的原因包括:设备杂散指标不合格,工作载波中带有杂波或谐波;调制器、上变频器输出电平过高,或者“功放”工作非线性,出频谱扩散;上变频器、功放的工作点设置不当,造成载波噪声。 电磁干扰 由于地面存在着大量的微波、雷达、无线电视、调频广播、工业电噪声等,这些干扰源串入用户站,通过上行链路发射到卫星造成上行干扰或串入下行链路造成接收干扰。 互调干扰 一般存在于上行站处于多载波工作状态时,由于功放容量储备不足,回退不够,三阶互调分量超过规定,或上行发射功率超标,使卫星转发器被推至非线性工作区,导致下行互调特性恶化。 交叉极化干扰 上行交叉极化干扰是因为地球站天线系统发射交叉极化隔离度没有调整好,导致上行交叉极化分量过大,或天线馈源薄膜受损未能及时更换,有其他物质掉进馈源也会导致交叉极化干扰。接收用户站天线接下来收时极化未调整好,导致下行接收受干扰。 空间干扰 邻星干扰 邻星干扰有上行干扰:邻星系统个别用户天线口径小,上行电平过高,功率谱密度超出协调指标,邻星个别用户天线偏向被干扰卫星或其旁瓣指向被干扰卫星。 * 第9章 电磁兼容案例分析 9.1 防雷保护案例分析 9.1.1 雷电的产生及其对电器设备的危害 雷电的产生 形成雷暴的积雨云常有大量冰晶,云内垂直方向的热力对流发展旺盛,不断发生起电和放电(闪电)现象,其机制十分复杂。 在放电过程中,闪电通道上的空气温度骤升,空气中水滴汽化膨胀,甚至还有电离现象产生,短时间内空气迅速膨胀,从而产生了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打雷)。 由于云中的电荷在地面上引起感应电荷,使云底与地面之间形成 “ 闪道 ” 。当电荷积累和其他条件 (如突出的建筑物、孤立的烟筒和旷地上的人等等)具备时,就会发生闪电击地,即雷击,造成雷电灾害。 方案设计思想 直击雷的外部防护措施 接闪器 避雷针及其变形产品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等统称为接闪器。一定高度的金属导体会使大气电场畸变,这样雷云就容易向该导体放电,并且能量越大的雷就越易被金属导体吸引。这样接闪器的防雷是因为将雷电引向自身而防止了被保护物被雷电击中。 引下线 引下线的作用是将接闪器闪接的雷电流安全的导引入地 接地体 接地体是指埋在土壤中起散流作用的导体 接地汇集线的布置 接地汇集线(汇流排)应布置在靠近避雷器的地方,以使避雷器的接地连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