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 输血与血型-教学设计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docx
4.4.4输血与血型-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输血与血型》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人教版七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2年5月10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血型的分类及特点。
2.掌握输血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3.能够运用血型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
1.人类血型的分类及特点。
2.输血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1.人类血型的分类及特点。
2.输血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2.教具:PPT、血液成分图、血型图谱等。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讲解输血成功的案例,引起学生对输血与血型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人类血型的分类及特点,引导学生学习血型知识。
3.课堂讲解:讲解输血的原则及注意事项,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5.巩固练习:出示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输血与血型的知识,使学生了解了人类血型的分类及特点,掌握了输血的原则及注意事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讲解、互动讨论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核心素养目标
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输血与血型知识,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念,认识生命的多样性和生命的价值。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分析血型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4.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的学习阶段时,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初步接触了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对于生命的多样性、生物的基本特征等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输血与血型这一部分内容,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知识层面:学生对于血型的分类及特点可能理解不深,对于输血的原则及注意事项可能记忆不牢。
2.能力层面:学生在运用血型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对于血液成分图、血型图谱等的解读能力可能有待提高。
3.素质层面: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可能需要进一步培养,以便更好地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探究。
4.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可能存在不集中的情况,对于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可能不高,这可能会影响课堂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输血与血型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计算机、生物学实验器材等。
2.课程平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材。
3.信息化资源:PPT、血液成分图、血型图谱、相关视频资料等。
4.教学手段:讲解、演示、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我已经准备好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生物》教材、PPT、血液成分图、血型图谱等教学资源。同时,我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要求学生了解人类血型的分类及特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课堂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输血与血型的知识。在开始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先回顾一下,你们知道人类血型的分类及特点吗?好的,现在请同学们积极举手,分享你们的知识。”
新课导入:
“同学们,人类血型有多种分类,其中最常见的是ABO血型系统。根据ABO血型系统,人的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每个人的血型都是由父母遗传而来的,这是我们在生物学中学到的知识。那么,血型与输血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课堂讲解:
“同学们,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但输血时必须注意血型的选择。因为如果输入的血型与受血者的血型不匹配,就会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导致血液循环受阻,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输血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课堂互动:
“同学们,请分组讨论一下,你们认为在输血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注意事项有哪些?讨论结束后,每组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你们的讨论成果。”
巩固练习:
“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拿出练习册,完成第1-5题。这些题目主要考察你们对血型与输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完成后,我会为大家讲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