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机械制造工程学复习题_精品.doc

发布:2018-04-01约3.13万字共5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2章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 3 1.填空题 3 2.判断题 4 3.单项选择题 6 4.多项选择题 6 5.问答题 7 第4章 机床夹具原理与设计 9 1.判断题 9 2.单项选择题 9 3.多项选择题 11 4.填空题 12 5.名词解释题 12 6.简答题 13 7.应用计算题 13 第5章质量分析1——机械加工精度 17 1.判断题 17 2.单项选择题 18 3.多项选择题 22 4.填空题 26 5.名词解释题 26 6.简答题 26 7.应用计算题 26 4.分析题 28 第5章质量分析2——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32 1.判断题 32 2.单项选择题 32 3.多项选择题 33 4.填空题 33 5.名词解释题 33 6.简答题 34 7.应用计算题 34 第6章工艺规程设计1——制造工艺规程 35 1.判断题 35 2.单项选择题 36 3.多项选择题 40 4.填空题 42 5.名词解释题 43 6.简答题 43 7.应用计算题 43 7.编制工艺规程 46 第6章工艺规程设计2——装配工艺 49 1.判断题 49 2.单项选择题 49 3.多项选择题 51 4.填空题 52 5.名词解释题 52 6.简答题 52 7.应用计算题 52 第2章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 1.填空题 在一般速度范围内,第Ⅰ变形区的宽度仅为0.02~0.2mm。切削速度 愈高 ,宽度愈小,因此可以近似视为一个平面,称为剪切面。 靠前刀面处的变形区域称为 第2 变形区,这个变形区主要集中在和前刀面接触的切屑底面一薄层金属内。 在已加工表面处形成的显著变形层(晶格发生了纤维化),是已加工表面受到切削刃和后刀面的挤压和摩擦所造成的,这一变形层称为 第3 变形区。 从形态上看,切屑可以分为带状切屑、 单元切屑 、 挤裂切屑 和崩碎切屑四种类型。 在形成挤裂切屑的条件下,若减小刀具前角,减低切削速度,加大切削厚度,就可能得到 单元切屑 。 在形成挤裂切屑的条件下,若加大刀具前角,提高切削速度,减小切削厚度,就可能得到 带状切屑 。 切屑与前刀面的摩擦与一般金属接触面间的摩擦不同,因为切屑与前刀面之间的压力很大(1.96~2.94GPa),再加上几百度的高温,致使切屑底面与前刀面发生 冷焊 现象。 切屑与前刀面粘结区的摩擦是 第2 变形区变形的重要成因。 切削时作用在刀具上的力,由两个方面组成:1)三个变形区内产生的 弹性 变形抗力和塑性变形抗力;2)切屑、工件与刀具间的 摩擦 。 由于切削变形复杂,用材料力学、弹性、塑性变形理论推导的计算切削力的理论公式与实际差距较大,故在实际生产中常用 经验公式 计算切削力的大小。 切削热的直接来源是切削层的变形以及切屑与刀具、工件与刀具之间的 摩擦 ,因而三个变形区是产生切削热的三个热源区。 在切削塑性材料时,切削区温度最高点是在前刀面上 靠近刀刃 处。 切削脆性材料时,由于形成崩碎切屑,故最高温度区,位于靠近刀尖的 后刀面 的小区域内。 目前比较成熟的测量切削温度的方法有自然热电偶法、 人工 热电偶法和红外测温法。 利用自然热电偶法可测得的温度是切削区的 平均温度 ,红外测温法可测刀具及切屑侧面 温度场 。 积屑瘤是在 中等 切削速度加工塑性材料条件下的一个重要物理现象。 积屑瘤是 第2 变形区在特定条件下金属变形摩擦的产物。 刀具正常磨损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前刀面磨损、后刀面磨损和 边界 磨损。 刀具的非正常磨损是指刀具在切削过程中突然或过早产生损坏现象,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脆性破损 和卷刃。 一次磨刀之后,刀具进行切削,后刀面允许的最大磨损量(VBB),称为 刀具磨钝标准 , 或者叫做磨损限度。 形成刀具磨损的原因非常复杂,它既有 磨粒 磨损,又有 粘结(扩散) 、化学作用的磨损,还有由于金相组织的相变使刀具硬度改变所造成的磨损。 刀具耐用度是指刀具从开始切削至达到 报废 为止所使用的切削时间,用T表示。 2.判断题 在一般速度范围内,第Ⅰ变形区的宽度仅为0.02~0.2mm。切削速度愈高,宽度愈小。(√) 切削时出现的积屑瘤、前刀面磨损等现象,都是第Ⅲ变形区的变形所造成的。(X) 第Ⅲ变形区的变形是造成已加工表面硬化和残余应力的主要原因。(√) 由于大部分塑性变形集中于第Ⅰ变形区,因而切削变形的大小,主要由第Ⅰ变形区来衡量。(√) 在形成挤裂切屑的条件下,若减小刀具前角,减低切削速度,加大切削厚度,就可能得到崩碎切屑。(X) 在形成挤裂切屑的条件下,若加大刀具前角,提高切削速度,减小切削厚度,就可能得到带状切屑。(√) 切屑形态的变化反映了切削变形程度的不同,如带状切屑是切削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