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最大的书》第一课时教学实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9 《最大的“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会认“质、勘”等10个生字,会读由生字组成的10个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图文结合,理解“地质勘探队员、雨痕、波痕”等词语。
会写“册、岩、厚”三个字。
训练读问句、感叹句,读好人物对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师:孩子们,平时你们喜欢看书吗?最喜欢看什么书?(抽生回答)
师:看来孩子们都很爱读书,你们知道吗?读一本好书,就好像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它能带我们环游世界,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师:今天,咱们要和一个叫“川川”的小朋友一起去读一本最大的“书”
(指课题,齐读课题)。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有什么问题想问?
师:大家真能干,能提这么多问题。有些问题对我们学习课文还真有不少帮助,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赶紧拿起课文来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为什么题目上的书要加引号?请同桌先讨论讨论。(同桌讨论,反馈)
师:你真了不起,会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课件出示第4段,齐读)。
3、教学“岩”字
(1)(出示“岩”字)请同学们看这个“岩”字,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抽生回答)
师总结:你真聪明。咱们祖国的汉字多有趣呀,根据字的意思造出了这个字,看着这个字就能猜出它的意思,像这样的字,就叫会意字。
(2)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字(齐读)。
(3)联系生活
师:咱们家乡重庆是一座著名的山城,整座城市依山而建,与这个“岩”字有着不解之缘,所以城里好多地名都能找到这个“岩”字。
(课件出示地名):(沙坪坝)红岩村、烈士墓的红岩魂广场,还有重庆很出名的寺庙华岩寺。
师:这些地名让我们感到很亲切吧!
4、教学“册”
师:叔叔说,岩石就是书,你们相信吗?(生:相信)
(课件出示第4段),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
(1)(出示“册”字)谁来读读这个字(抽生读)。
(2)我们还能给“一册”换个词语“一本”,一册就是一本的意思。
(3)合上语文书,在封面上看谁能找到这个字。
师总结: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原来咱们天天都在和“册”字见面,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随时都能认识新的生字。
(4)想不想看看古时候的人读的书是怎样的?(课件出示竹简图片)
师:那时候还没有纸,人们就在竹块上写字,然后用绳子把竹块穿起来,就成了竹简。
师:看着这个竹简,现在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册”字?(抽生回答)
师总结:你表达得真清楚。根据事物形状造出来的字,我们把它叫做象形字。其实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很多象形字,比如:日、月、火、水、土、木、禾。
师总结:孩子们的识字本领可真大。一幅画一个字,咱们的汉字多奇妙呀!瞧,生子娃娃都抢着想和你们交朋友呢!
5、指导书写“岩”“册”“厚”
(课件出示三个要求写的生字:岩、册、厚)
(1)认读字音。(2)重点笔画变红。请孩子们看看有什么变化?
(3)是呀,这三个字都有撇。写法一样吗?(生:不一样)
(4)对,一个“岩”字里的是平撇,“册”和“厚”字是竖撇。
(5)教师边讲解边范写,孩子们可以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A、“岩”:第一画竖从竖中线上起笔,再写竖折,竖,上面是一个扁扁的“山”字,然后再写下面的“石”,第一画横刚好写在横中线上,这一横与“山”字一样宽,再从横中线与竖中线交点位置起笔写一平撇,最后再写一个扁扁的口。
B、“册”:先从竖中线靠左边一点位置起笔写一竖撇,再写横折钩,横折钩中这一竖刚好写在竖中线上,钩小一点,右边部分与左边部分一样的笔画,只是要比左边部分稍宽一点,这两个部分就像两块竹块,最后从横中线上起笔写一长横,这一长横就像长长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
C、“厚”:它是半包围结构,虽然也有竖撇,但是写法不一样,它的里面住着一个朋友,因此在写这一撇的时候,就要向旁边舒展开,谦让一些,这样它的朋友住在里面才会舒服。
(6)同学们看清楚了吧,现在请你们动手写一写,先写一个。
(7)展评,然后再写一个。
6、细读4、6、12三个自然段,理解重点词语。
师:孩子们写得真不错,现在这几个调皮的生字宝宝又跑进了这个句子里(出示第4段),我们再来读一读。
师:岩石就是书,这上面有字吗?(生:有)
师:有什么字?请你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自己读一读。
(出示第6段)岩石上的字是“雨痕”、“波痕”、矿物(生字变红)
师:“雨痕”“波痕”“矿物”这些都是过去地质变化留下的痕迹。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抽生回答)
生:雨痕:雨掉下来打在石头上一点一点形成的。波痕:是一波一波的,就像海浪一样;波痕应该是一条一条,弯弯曲曲的。
师:你们太会想象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呢? (出示图片)
师:这两幅图你能认出哪个是雨痕,哪个是波痕? (学生看图)
师:人们从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