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关系浅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关系浅析
摘要: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内涵着手,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思考如何协调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协调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1)11-19-02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公司的内部结构和机构设置越来越复杂,分工也会愈加明确,社会和市场针对公司的管理会不断出现新的要求。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正常运转所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内部控制也将对公司营运产生重要的影响。不难发现,两者都与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有密切的联系,为了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寻求其共同发展就显示出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涵
公司治理,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在《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的表述来看,可以理解为公司对自身运行的管理和控制所制定的一系列的规范,其核心在于公司的治理结构。当今社会,影响较为广泛的公司治理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经营权和所有权并未很大程度上分离的家族模式,该模式体制如名,家族对企业的掌控力很强,家族占有股权比重较高,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大部分也来自该家族,由于委托代理和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影响较小。这种模式在我国的江浙一带也比较多见,许多家族企业都采取了这样的治理方式。第二种是强调了以银行为主的债权人导向的内部治理模式,在日本以及西欧影响比较大。该种模式下银行作为债权人能直接进入董事会,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具有决策权,并在此基础上对公司的行为进行监管,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该种模式下董事会与监事会同时存在且相互独立。由于我国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获取贷款能力较强,银行的影响力有限,其派遣有关人员进入董事会基本不可能。第三种模式是由于股权比较分散,英美国家公司普遍采用的外部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下董事会不仅有经营决策权,还有对公司运营的监督管理权,这样一来最有效最可靠的监管来自公司外部。我国从制度上来说,兼有后两种模式,即公司既有内部的监事会,也有外部的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对相关企业进行监管。现实状况是,内外部的监管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水平还有待于提升,这种机制未能如设置时的构想那般有效运行。
内部控制,根据我国2008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定义,是指企业内部机构及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的控制目标连同证监会一起执行的过程,包含了在企业执行内部控制的首要条件即内部环境、为企业发现和降低风险必不可少的风险评估、对企业风险进行管理的控制活动、使内部控制进展得到及时交流的信息与沟通和对内部控制的效果进行检查的内部监督五大内容。内部控制的对企业的运营,特别是会计信息质量意义非常。例如我国内部控制所规定的相关的流程中就有资金活动这一内容,涉及到了企业的投融资等,资金的运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伴随有一系列的会计记录,内部控制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包含资金信息的会计信息的有效性,进而影响外部审计的效率,乃至最终包括社会和公众对企业的评价,以及企业今后的发展。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作为现代公司发展不断完善的产物,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对公司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两者都是公司重点关注的内容,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会影响公司的制度和有关人员的行为决策。
1、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独立存在的,有各自比较完整的规范体系和执行流程
首先,两者出现的直接原因不同。从公司治理的三种模式分类不难看出,公司治理直接面临的是由于委托代理造成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给公司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股东大会选出监事会,而内部控制虽也有委托代理方面的原因,但多涉及会计信息的质量,主要解决的是会计信息的形成、检查和与会计信息相关的流程控制过程。
其次,两者所强调的执行主体范围不同。由于公司治理主要解决代理问题,其监事会、董事会的主导地位无可厚非,监事会对董事会的重要决策及公司的运营进行监督和管理;此外,我国对公司的监管还应当从外部进行,证监会、银监会都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证监会就曾发布《公司治理指南》。相比而言,内部控制着重强调“内部”二字,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大多在公司内部按照予以监督和控制,来自外部的力量比较有限。
再次,两者的运行体系有所不同。公司治理对公司机构的设置有明显的要求,完善的组织结构各司其职非常重要,董事会对公司的一般事务做决策,股东大会对重要决策进行投票,高管负责决议的具体执行,这个过程中,员工的积极性和操守值得注意。内部控制本身是一种需要对公司运营过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