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振兴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条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开凿于()
A.秦始皇统治时期 B.汉武帝统治时期
C.隋文帝统治时期 D.隋炀帝统治时期
2.解读如图,当时大运河修建和利用()
A.沟通了南北并巩固统一 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实现了海上贸易被漕运取代 D.解除了长安遭受的军事威胁
3.某学习小组在整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时,收取了“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连中三元”等关键词。这个学习小组研究的古代制度是
A.郡县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4.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自断手足,时称“福手福足”。这种现象反映了()
A.农民起义的严重后果 B.百姓的愚昧无知
C.战争的频繁与残酷 D.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5.贞观初年,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身强力壮者的敕文,但文件到门下省,魏征不同意,退回中书,又经御画,中书省再发,魏征还是坚持己见。材料中涉及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行省制
6.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材料主要描述了唐玄宗统治前期()
A.政治清明 B.科举兴盛 C.民族交融 D.经济繁荣
7.诗歌既抒发作者情怀,也反映社会现象,下列诗句描写的社会现象反映的是
诗句一: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
诗句二: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8.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
长城
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的人民生活。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A.抵御了匈奴侵扰 B.削弱诸侯国势力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有利于巩固统一
9.“发迹的阶梯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而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发达。”材料表明科举制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有利于社会各阶层流动
C.根据血缘关系选拔人才 D.会使名门望族败坏名声
10.卯时,江东的田间,一头牛拉着曲辕犁,农民们的劳作开始了;辰时,越州,越窑开窑……;已时,长安西市,一路上,大食商人、东瀛学生和大月氏的金银器匠人来来往往……这段《大唐十二时辰》(节选)的描述充分体现了唐朝()
A.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B.对外交流频繁
C.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D.经济繁荣景象
11.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这在历代汉人建立的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这说明唐朝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避免了民族间的战争
C.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D致力于商业贸易发展
12.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下列历史现象中,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是()
A.遣唐使来华 B.设置安西都护府 C.唐蕃和亲 D.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13.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5个政权,历经54年,每个政权统治平均约为10年,最短的不到4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政权更迭十分频繁 B.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C.统一必是大势所趋 D.疆域面积不断扩大
14.下列两幅图分别是三国翻车和隋唐的筒车,这两种工具,前者使用人力,后者利用水流动力,由此体现出唐朝()
A.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B.商业贸易的繁荣
C.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D.手工业技术革新
15.唐太宗、高宗时,“各国或派使臣来朝见进贡,或送子弟到长安留学,以及民间的自由往来,……域外交通,非常发达”。材料陈述的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大运河的开通
C.中外交流频繁 D.都市生活繁华
16.“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材料中评价的古代帝王是
A.秦王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高祖李渊 D.宋太祖赵匡胤
17.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A.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B.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C.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D.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