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烛之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永远的烛之武
文章作者: HYPERLINK /ShowAuthor.asp?ChannelID=1006AuthorName=刘明珠 \o 刘明珠 刘明珠 来源: HYPERLINK /ShowCopyFrom.asp?ChannelID=1006SourceName=语文报高一版661期 语文报高一版661期 2009-3-23 15:17:38
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 永远的烛之武。
祖国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
祖国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个道理,是我读了《烛之武退秦师》后有的感慨。 这篇文章,说的是烛之武用极高的口才,劝退秦军而保全了国土完整的故事。文章用了很多笔墨描写烛之武口才如何好。但是,看了文章后,我欣赏的并不是他的口才,而是他那高尚的品格。因为,从烛之武身上表现出的,是“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的精神。从文中我了解到,烛之武在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并没有受到过重用,属于不得志之人,但是,在紧急关头,他没有计较个人得失,为了国家,毅然冒着生命危险前去劝退秦君。 烛之武的行为感动了我。看完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另外一个故事。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早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学以高薪聘请他,但他一一谢绝。他想到的是,出国留学,就是为了掌握科学知识以报效祖国。所以他学成之后,毅然回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大学又打来电话,请他前去任教。他一口回绝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 “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这是肯尼迪说的一句话。 的确,自己的事与一个国家来比,实在是太渺小......
永远的烛之武
作者: HYPERLINK /space/?userid=2970 \t _blank ywrb14 来源: 浏览次数:0 HYPERLINK /comment/?keyid=phpcms-content-title-27630verify=04bc3b43f64696a773f88aa87d2cd49a 网友评论 0 条 发布时间:2010-09-02 16:29:14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云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