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红细胞体病.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 (Eperythrozoon,简称附红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特征。 最早发现于1928年,直到1950年确定猪的黄疸性贫血是由附红体所引起,才逐渐被重视起来。 我国于1981年首先在家兔中发现附红体,相继在牛、羊、猪等家畜中查到附红体,以后在人群中也证实了附红体感染的存在。 分类: 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无浆体科(Anaplasmata—ceae)、 附红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原虫,“类边虫病”)。 种名:绵羊的绵羊附红体、猪的猪附红体和小附红体 牛的温氏附红体、鼠的球状附红体、猫的猫附红体 狗的彼来克洛波夫附红体 家兔的兔附红体、山羊的山羊附红体 病 原—附红体 形态: 多形态,环形、球形和卵圆形,少数呈顿号形和杆状。 多在红细胞表面单个或成团,呈链状或鳞片状,少量游离。 猪附红体:一般呈环形,直径0.8-2.5um,也有球状、杆状。 绵羊附红体:点状、杆状和球状,直径为0.3-0.6um; 兔附红体:多呈顿号形,直径为1.2-1.5um。 革兰氏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瑞脱氏染色淡蓝色。 增殖: 在红细胞上以二分裂方式进行增殖。 尚无纯培养物的报道。 抵抗力: 对干燥和化学药物比较敏感 0.5%石炭酸于37C经3h可将其杀死 一般常用浓度的消毒药在几分钟内即可使其死亡 对低温冷冻的抵抗力较强,可存活数年之久。 宿主:马、驴、骡、猪、牛、羊、奶山羊、兔、鸡、鼠、骆驼 鼠类、狗、猫、鸟类和人等。 相对宿主特异性:牛山羊;绵羊山羊 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清楚 接触性传播: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长期或短期接触 血源性传播:注射、打耳标、剪毛、人工授精等 垂直传播:母猪经子宫感染仔猪。 媒介昆虫传播:虱、蚊、螫蝇 发病季节:夏秋或雨水较多季节多发 流行病学 动物: 多数隐性,少数发病(受应激因素刺激) 潜伏期2-45d, 因动物种类不同而不同 发热,食欲不振,精神萎顿 黏膜黄染,贫血,背腰及四肢末梢瘀血 淋巴结肿大 心悸及呼吸加快;腹泻,生殖力下降,毛质下降 红细胞数减少,血红素\血浆白蛋白\球蛋白均下降,淋巴 细胞及单核细胞上升,血红蛋白尿 病程长短不一,短者几天,长者数年,严重者死亡。 症 状 病猪耳、颈、肩部皮肤毛孔处弥漫性渗血 黏膜浆膜黄染 弥漫性血管炎症,血管周围有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 细胞聚集 肝肿大,脂肪变性,有实质性炎性变化和坏死,胆汁浓稠 脾肿大,被膜有结节,结构模糊 肺、心、肾等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变化 死亡动物病变广泛,往往具有全身性 病 变 肝脏有局灶性的坏死灶 喉头黏膜和气管外膜黄染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变 淋巴结有不同层度的肿大与黄染 皮 下黄染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变 脾肿大黄染 胃浆膜弥漫性黄染与所属淋巴结肿胀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变 胃黏膜弥漫性黄染与散在出血斑 小肠与肠系膜弥漫性黄染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变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