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货币政策工具概述.ppt

发布:2016-03-20约5.37千字共5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八章 货币政策工具 本章学习重点: ◆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 第一节 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1、货币政策工具的含义: “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措施”。 2、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标准: ①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 ②影响利率的程度; ③是否具有弹性; ④是否具有“告示作用”; ⑤对商业银行行为的强制影响力; ⑥地域性或局部性影响; ⑦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 3、货币政策工具的分类: ◆按操作对象分为: ①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②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③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按功能和性质分为: ①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 ②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 4、 货币政策工具的体系 第二节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Legal Reserve Ratio)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及资金清算需要而按一定比例存入中央银行的资金。 准备金缴存范围: ①交易存款帐户,如支票帐户、自动转帐帐户; ②定期存款帐户; ③活期存款帐户。 准备金分类: ①法定准备金:以法律形式按比率上缴的准备金,存款期限越长,准备金率越低; ②超额准备金:总储备金-法定准备金; ③非借入准备金:总储备金-央行借入准备金; ④自由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央行借入准备金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含义 “所谓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力范围之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达到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措施。” 2、法定准备金政策的作用 1)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资金流动性和现金兑付能力 2)控制货币供应量 3)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有助于中央银行职能的发挥 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 4、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缺点 1)优点: 对货币供应量有极强的影响力,效果明显。 2)缺点: 作用力猛烈,可能会引起经济的剧烈振荡; 缺乏弹性,不适合作为日常的操作工具; 二、再贴现政策(Rediscount Ratio) 1、再贴现政策的含义 再贴现:是指中央银行以购进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已经贴现而未到期的票据的形式,给予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的便利。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2、再贴现政策的内容 再贴现率的调整: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社会资金供求; 再贴现条件的规定:规定何种机构和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再贴现的资格。 3、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影响货币供应量、告示效应 4、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效果 1)能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2)有告示性效应,再贴现率的改变通常能表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 3)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效果。 4)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银行危机的恶化和蔓延。 运用再贴现避免金融恐慌的案例:美国分别于1974年、1984年向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大陆伊利诺斯银行提供巨额贷款。 5、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 1)优点: 可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避免金融恐慌;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 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 2)局限性: 从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角度而言,再贴现政策并不是一个理 想的控制工具; 从影响利率的角度而言,再贴现政策只能影响利率水平,而很难影响利率结构; 告示效应可能起相反效果。 6、中国的再贴现政策 中国再贴现政策的演变 中国再贴现政策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再贴现政策的演变 中国再贴现政策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票据市场发育不健全; 贴现率及再贴现利率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再贴现业务的开展; 再贴现的条件比较苛刻 三、公开市场政策(Open Market Operation) 1、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分为三种: 主动性市场操作:旨在改变准备金水平和基础货币。 防御性市场操作:旨在抵消影戏哪个货币基数的其他因素的变动。 混合性市场操作:上述两种目的都存在。 2、公开市场政策的作用机制 3、公开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