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锚固检测混凝土技术规程JGJT_208-2010_培训稿.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编行业标准《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编制介绍 4. 典型锥体破坏拔出力理论推导 根据修正摩尔库仑破坏准则,可以得到材料的内聚力c的计算式: fc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把相应公式代入,得到剪应力: 新编行业标准《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编制介绍 4. 典型锥体破坏拔出力理论推导 新编行业标准《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编制介绍 4. 典型锥体破坏拔出力理论推导 上图为理想破坏体的示意图,按照图所示的混凝土破坏小块体为一圆台,它的侧面积为: 根据力的平衡可以得到下式: 新编行业标准《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编制介绍 4. 典型锥体破坏拔出力理论推导 将σ、τ、A代入上式得到: 试验中,D,lc,α是常数;φ=α;ft=0.1fc,代入上式,得到: 其中 K是常数。 新编行业标准《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编制介绍 5. 编制进程 为了在全国推广应用此项新技术,2009年1月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就此项技术申报2009年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项目计划。并于2009年5月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年工程建设城建、建工行业 标准制订、修订计划》。根据建标[2009]88号文件的要求,我单位抓紧落实,迅速与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甘肃省建筑工程总公司、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青岛理工大学、济南市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监督站、山东华森混凝土有限公司、烟台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东营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日照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山东省乐陵市回弹仪厂等单位团结协作,经过编制组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期间召开了4次编制工作会议,会议分别形成了初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和报批稿。 新编行业标准《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编制介绍 5. 编制进程 保证全国统一测强曲线的代表性 选择有代表性地区进行数据采集 甘肃 福建 江苏 辽宁 山东 新编行业标准《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编制介绍 5. 编制进程 新编行业标准《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编制介绍 5. 编制进程 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已经应用于山东、甘肃、福建、辽宁、江苏等地100多项实际工程的现场检测过程中,应用结果表明:后锚固法与现行的混凝土非破损检测方法比较,受原材料、施工方法、龄期、养护方法等因素影响较小,具有试验方法可靠,测试精度高,测试费用低,对结构基本无损伤,可重复检测等优点,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新编行业标准《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编制介绍 5. 编制进程 新编行业标准《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编制介绍 5. 编制进程-测强曲线 根据摩尔库仑理论推导拔出力公式及编制组科研成果,后锚固法混凝土完整锥体拔出力与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之间关系方程采用直线形式。 。 规程编制组在山东、江苏、甘肃、福建、辽宁等地区大量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统一测强曲线: 相关系数r=0.909 ,平均相对误差δ=10.84%,相对标准差er=13.21%。 式中 f——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MPa); T——混凝土完整锥体拔出力(kN)。 新编行业标准《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编制介绍 5. 编制进程-测强曲线回归指标评价 测强回归曲线的准确性可通过回归指标来评价,通常评价回归方程精度的指标有: 相关系数: 剩余标准离差: 平均相对误差: 新编行业标准《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编制介绍 5. 编制进程-测强曲线回归指标评价 相对标准差: 式中 ?——回归方程式的强度平均相对误差,精确至0.1%; er——回归方程式的强度相对标准差,精确至0.1%; yi——由第i个试块抗压试验得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值,精确至0.1MPa; yi^——对应于第i个试块现场微破损检测的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MPa; n——制定回归方程式的数据总数。 新编行业标准《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编制介绍 5. 编制进程 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科研项目“绿色高性能混凝土(GHPC)强度增长机理及其现场检测新技术研究” 对多种检测方法(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后装拔出法、钻芯法、后锚固法等)进行了平行系统研究。同条件混凝土各种检测方法的精度对比见表。由表可见:后锚固法回归曲线精度高于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 新编行业标准《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编制介绍 后锚固法与无损检测方法对比 注:本表中各方法测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