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建设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博物馆建设方案
篇一:博物馆建设方案(2172字)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贵州畲族文化,展示独具特色的贵州畲族文化,根据县人民政府的指示精神,结合我县是贵州畲族主要聚居地的实际,立足贵州畲族聚居村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制定如下建设方案:
一、基本情况
贵州畲族原称东家人,是我省17个世居民族之一,全省大约5万人口,主要居住在黔东南和黔南的麻江、凯里、福泉、都匀等4县(市),其中居住在麻江大约有3.5万。麻江县畲族聚居的村寨有隆昌、六堡、仙鹅、坝寨、茅坪、中山、偿班、长江、黄莺和新牌村的石板塘、河山村的半山、新坪村的毛田寨、秧塘村的瓮里新寨等,这些村寨至今还保留有本民族语言、服饰、节庆和婚丧习俗等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畲族粑槽舞、刺绣已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县的畲族文化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冲击,畲族文化不断流失。贵州畲族原称东家人,是我省17个世居民族之一,全省大约5万人口,主要居住在黔东南和黔南的麻江、凯里、福泉、都匀等4县(市),其中居住在麻江大约有3.5万。麻江县畲族聚居的村寨有隆昌、六堡、仙鹅、坝寨、茅坪、中山、偿班、长江、黄莺和新牌村的石板塘、河山村的半山、新坪村的毛田寨、秧塘村的瓮里新寨等,这些村寨至今还保留有本民族语言、服饰、节庆和婚丧习俗等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畲族粑槽舞、刺绣已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县的畲族文化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冲击,畲族文化不断流失。建设畲族文化博物馆将对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县各级党委关于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精神,按照省、州民委建设民族文化博物馆的要求,充分调动畲族同胞的积极性,以创建畲族文化博物馆为载体,繁荣麻江文化,给旅游带来一定的收入,促进畲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三、建设内容
1、成立由县民族事务局、县教育和科技局、县文体广播旅游局共同组成的畲族博物馆建设领导机构,向编办争取畲族博物馆编制1——2名(其中兼职1人),馆长(兼职)由主管部门人员兼任,专职馆员一人,专门负责博物馆建设和管理。
2、博物馆馆址的修复:博物馆建设之初,请求县人民政府拨款10万元,由县文体广播旅游局组织人员,对撤并后的六堡畲族女子学校教学楼进行必要的修复,添置必要的展柜、设备(具体修复和添置费用预算附后)。
3、收集物质展品:展品全部是贵州畲族地区的物品,取得的形式为以下几种:(1)村寨的公共财产,转移到博物馆内保管;(2)个人和家族的财产,租借到博物馆展示;(3) 个人和家族的财产,由所有者自愿,捐献给博物馆;(4)从私人和机构那里购买得到;(5)对一些文物(如麻江型铜鼓等)进行复制展出。
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展示: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歌舞表演、口头传说等,并定期举办演出、聚会等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的学习、传承。
5、制作展板,通过图片、文字资料介绍畲族文化。提供展厅的一些位置给民间艺人用于织布、染布、银饰、刺绣、蜡染、编织等成品展示和现场制作。
6、培训管理人员:在博物馆建设之初,安排管理人员到凯里学院原生态文化博物馆、西江苗族文化博物馆等地参观学习,建立收藏制度和保管编目系统等,同时培养本地的博物馆管理人员,学习博物馆知识,取得管理经验,在1-3年的过渡期内,实现管理本土化,使项目具有可持续性。
7、博物馆建设中和建成后,请县民族局向省、州民委申请项目资金建设和维持博物馆运转。
8、博物馆建成后,对外开放,将博物馆推广到社会各界,吸引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游客来参观访问,博物馆将成为人类学田野研究的场所,使博物馆在经济上将获得能力自我维持。定期举行文化表演、手工制作、节日庆祝等活动,使博物馆为社会所使用。
9、参加地区性的博物馆系统的活动和交流联系,和其他类似的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陈列馆等,进行经验交流、交换展览等。
四、保障措施
资金:博物馆建设初期由县人民政府拨款建设,建设中和建成后由县民族局向省、州民委申请项目资金支持建设和维持,同时向本民族群众、企业、团体及民间组织申请捐款帮助,建成后通过对外开放获得资金维持。
监测:由县民族局、县教育和科技局、县文体广播旅游局共同组成项目协调小组,以每周定期检查的方式,检查项目进展和完成质量,并参与管理制度的制定。还将聘请有关专家参加博物馆的建立、收藏、管理工作。鼓励村民参与监测工作,实行公示制度,将项目的财务、进展、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