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六、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WORD完美格式
PAGE
..整理分享..
高三·历史卷(六)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2013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2014
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B.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2.湖北民歌:“神农上了羊头山,仔细找,仔细看,找到粟籽有一颗,寄在枣树上,忙去开荒田,播种才能成粟谷,后人才有小米饭”。这一歌谣侧面反映了
A.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B.原始手工业的逐步发展
C.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 D.远古先民的农业实践
3.《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土润溽暑(指暑湿之气),大雨时行,烧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动物性肥料的严重不足
C.劳动人民的勤劳本质 D.农业上重视适时耕作
4.《前汉·食货志》记载:“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通共、大凡之意)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这表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重视
A.扩大耕地面积 B.提高劳作收成 C.增加从业人口 D.总结除灾经验
5.唐代诗人王维在《渭川田家》中写道:“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鸣叫)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句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A.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农业生产劳作的艰辛
6.《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下列说法与材料所反映的土地制度一致的是
A.“盘古开天地” 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C.“相地而衰征” D.“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7.《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一税制改革
A.增加了周王室的赋役收入 B.加速了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C.剥夺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D.以法律手段稳固了井田制
8.《战国策》载: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鬻(指土地有封赐而无交易)”的原则。这一记载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政府不再监控土地流转 B.农民获得产品的分配权
C.土地兼并现象得到遏制 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9.据《魏书·高祖记》记载:“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材料所描述土地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国家不再享有对土地的所有权 B.农民获得土地,对国家承担义务
C.国家直接参与农民的生产活动 D.以土地私有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10.北宋刘克庄在奏札中说:“至于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则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就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下降 B.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的吸引
C.政府推行“不抑兼并”政策 D.经济发展弱化了土地的价值
11.南宋辛弃疾在《最高楼》一词中曾哀叹:“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这一哀叹实质上反映出古代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地主士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12.《汉书》载:“乃贳(shì)贷买陂田千余顷,假贫民,役使数千家,数年,会赦,致产数千万……其使民,威重于郡守。”这一史料记载所反映出的经营方式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
C.租佃式经营 D.手工工场式雇佣经营
13.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朝廷明确规定:今后“私下分田客”当每年收田毕日﹐可不必取得主家的凭由,商量去住,各取稳便。这说明宋朝时期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租佃制遭到政府的抵制
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D.佃农对地主依附关系减弱
14.土地兼并盛行和生产技术的改良,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宋朝政府积极发展工商、采矿、纺织、加工业等行业,成语‘五行八作’就产生于这一时期。”这反映出宋代经济政策在客观上
A.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B.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改良
C.推动了非农产业的发展 D.解决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15.据《苏州府志》载:“吴农治田力穑,夫耕妇馌,犹不暇给,雇请单丁以襄其事,以岁计曰长工,以月计曰忙工。”这说明当时苏州地区的农村
A.存在雇佣性质的经济关系 B.自然经济正逐步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16.右图是在距今4700年左右的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残绸片,丝纤维截面积为40平方微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