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发布:2017-02-12约2.4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及反思 甘肃省兰州市第十四中学 周静虹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五章第三节内容。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完整的实验研究过程,对学生今后的探究学习起到引领的作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虚像,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3、会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找到镜中像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的研究方法。 2、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描述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 3、在实验中观察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多种方法探究成像规律后,有公开自己见解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2、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难点] 用替代的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探究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实验仪器] 平面镜、玻璃片、一张白纸、复写纸、刻度尺、一对相同的物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引入 二、新授内容 1、观察导入 2、实验探究 ⑴、提出问题 ⑵、猜想与假设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⑷、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 ⑸、分析论证 3、得出结 论 三、练习 四、小结 通过观看《猴子捞月》片段明确物和像,提出问题:猴子为什么捞不着月亮?并为平面镜成虚像作铺垫 手拿一面镜子,问学生:“大家看到自己的像了吗”?设问:镜中的像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引出今天学习的课题 教师与一名学生模拟镜中的物与像,通过各种动作的模拟,提出像与物的关系问题 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鼓励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猜想 并将猜想的结果写在黑板上 大家拿起玻璃片,先引导学生找像并 观察它成的像与镜子成的像有什么不同? 2、怎样才能确定像的位置?用镜子行吗? 引导学生动手试 在学生明确选用玻璃后,接着问:能用手摸到像吗?鼓励学生想办法利用实验器材找到像的位置 让学生四人一组交流讨论,如何使玻璃成 的像更清晰?动手试试 3、鼓励学生根据所选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交流得出最佳方案 教师归纳总结,提出注意事项 教师巡视,解答疑问 让做完实验的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结论 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误差原因并加以评估 对有疑问的结论进行讨论 教师归纳实验结论,成虚像的结论可回应开头的动画片(幻灯片给出结论) 略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学到了什么 教师评价本节课 学生感到有趣而集中注意力 学生用镜子观察镜中自己的像 学生观看模拟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 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吗? 像与物体的上下……?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吗? 学生进行猜想:像与物体的大小…… 像与物体的上下……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学生观察自己在玻璃中的像后得出:镜子成的像清晰,玻璃成的像不清晰 学生动手试并交流讨论后得出:镜子后面找不到像的位置,要用能透光的玻璃片。 学生想到用另一个相同的物体替代像 学生找出复写纸应摆放的位置,并向全班同学展示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讨论如何放镜面,如何画出像与物的位置,并能向全班同学表述 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并做好记录 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结论 不同学生根据数据和图像,展示自己的实验结论 相互交流评价 学生记录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积极回答,互相补充 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 [课后作业] 完成探究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力图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交流, 经历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自己设计实验,交流合作、分析论证,自己得出结论,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到引导者的作用。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 本节课开头用活泼的动画片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接着教师自己作为研究物体,请一位学生作为老师的像来模拟生活中照镜子的情景,这样可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出物体与像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发言踊跃积极。教学中用玻璃替代镜子,用物体替代像,这两个替代是教学难点,通过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学生的动手,可以很顺利地突破这个难点,此时学生的脸上透露着喜悦。在分析论证这个环节中,动手快、能力强的学生,先展示他们的结果,也是对其他小组同学的提示。整个探究过程清晰流畅,学生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在接下来的误差分析中,学生的能力往往出乎老师的预料:居然有学生分析出玻璃前后两个表面的两次反射,是产生误差的重要原因。在得出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