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历史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专题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发展历程: 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2.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3.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评价 (一)双重作用。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如:秦朝、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如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又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元朝的民族融合。 消极作用:①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如秦朝暴政。②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如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文字狱”。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如明清时期。 (二)不同阶段作用不同: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是消极作用。 对国家统一的认识: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潮流,纵观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统一始终是主流,分裂只是支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过程) (1)原因: ①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 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⑤统治者的重视。 (2)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隋唐时期:唐朝中后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③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经济思想)- —重农抑商 专题三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形成发展、民族关系 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 1 、形成和初步发展: 2 、繁荣: 3 、新发展: 4、 巩固: 二、 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 从方式上看: 1、和亲:①西汉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②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战争:①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②汉朝: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使西北边郡得到安定。 ③宋辽(澶州之战)、宋金(郾城大捷)之间的战争。 ④清朝时期,康熙平定准葛尔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3、册封 清朝: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4、设置机构(官职) ①西汉末年,设置西域都护,管理今新疆地区. ②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③ 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④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祖国统一。 ⑤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 从不同时期看: 1.秦汉时期: 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两汉:①“和亲”:昭君出塞。 ②战争: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 ③友好往来: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的友好往来。 ④西域都护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3.唐朝:唐朝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和亲: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到吐蕃,汉藏“和同为一家”。 4. 五代辽宋夏金元: ①设置管理机构: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 ②友好往来:元朝时,边疆各族同汉族杂居相处;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 5.明清: ①册封: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②平定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③设置管理机构: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