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运动生理学课件.pptx

发布:2024-08-04约2.66千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身体素质第一节 力量素质第二节 速度素质第三节 耐力素质第四节平衡、灵敏、柔韧和协调

身体素质概念: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平衡及协调等机能能力。影响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的因素:肌肉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肌肉工作时的能量供应内脏器官的机能以及神经调节能力身体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32020/4/22第一节力量素质

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肌源性”因素 @“神经源性”因素 @其他因素42020/4/22

①肌力与肌肉横断面积成正比。②实验:力量训练100天,上臂肌横面积↑23%,肌力↑92%屈肌力量与肌横断面积的关系(依猪饲和福永,1968)1.肌肉生理横断面积

2.肌纤维类型肌纤维类型与肌力关系:快肌纤维%越高肌力越大I→IIa→IId/x→IIb

3.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肌节最适初长(2.0-2.2?m):粗肌丝肌球 蛋白横桥与细肌丝肌动蛋白结合数目最多,从而使肌纤维收缩力最大。超等长收缩-跳深练习超越器械-鞭打动作达到最适初长度时力量最大.

较长初长度最适初长度较短初长度

@收缩前牵拉肌肉使力量增加,除改变初长度外,还与牵张反射和肌肉的弹性成分有关。

4.中枢激活数量及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水平低者:60%肌纤维参与活动水平高者:90%肌纤维参与活动研究证明:20-80%MVC活动,主要靠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

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提高中枢兴奋程度发放高频冲动,动员尽可能多的运动单位参加工作。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最大肌力。研究证明:20-80%MVC活动,主要靠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80%MVC靠中枢增加冲动频率及同步兴奋。

5.中枢神经对肌肉的协调和控制能力协调各肌群活动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间的协调关系,特别是对抗肌放松能力,可显著地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动作越熟练,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配合的越好,力量越大。

6.年龄与性别20-30岁时达最大青春发育期前:男肌力女肌力(不显著)青春发育期后:男肌力女肌力(显著)原因:①雄性激素②男子经常参加一些能发展力量和爆发力的体育活动@20-30岁时力量最大。

7.体重体重大→绝对力量较大体重较轻→较大的相对力量体重的增加→绝对力量直线增加相对力量下降肌糖原和肌红蛋白含量和毛细血管分布密度也会影响肌肉力量耐力。

二、力量训练原则(一)超负荷原则要求:阻力应接近(至少超过肌肉最大负荷能力2/3以上)或达到甚至略超过肌肉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二)专门性原则概念:指所从事的肌肉力量练习应与相应的运动项目相适应。分类:身体部位的专门性和练习动作的专门性。机制:不同肌群甚至同一肌群的不同运动单位之间应具有一定的神经肌肉协调性。意义:有利于神经系统的协调调节能力,以及肌肉内一系列适应性生理和生化变化。

(三)渐增负荷原则概念:力量训练过程中,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肌肉所克服的阻力也应随之增加,才能保证最大肌力的持续增长。最大负荷→适应→新最大负荷→适应福克斯(Fox):“负荷到8,训练到12”实践:“负荷到10,训练到15”“负荷到15,训练20”“负荷到1,训练到5”

(四)有效运动负荷原则概念:指要使肌肉力量获得稳定提高,应保证有足够大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以引起肌纤维明显的结构和生理生化改变。靶强度:在运动生理学中,将导致身体产生运动痕迹和效果的最小运动强度。靶心率:靶强度时的心率通常每次力量训练应有不少于三组接近或达到肌肉疲劳的力量练习,才能使肌肉力量逐渐提高。

(五)负荷顺序原则概念:指力量练习过程中应考虑前后练习动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原则:先练大肌肉、后练小肌肉、前后相邻运动避免使用同一肌群。机制:①大肌肉兴奋面广,对其他肌肉也有良性刺激作用。②小肌肉练习容易疲劳,将影响大肌肉练习动作的完成。

(六)合理训练间隔原则概念:是寻求两次训练课之间的适宜间隔时间,使下次力量训练在上次训练出现的超量恢复期内进行,从而使运动训练效果得以积累。较小的力量训练第二天就可出现超量恢复;中等强度力量训练隔天进行;大强度力竭训练一周进行1-2次。

三、力量训练的手段和方法最大重复次数(RM):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第二节速度素质概念: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分类(按其在运动中的表现)(一)反应速度(二)动作速度(三)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

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一)反应速度概念: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生理基础:1.反射的复杂程度与中枢延搁反应时: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影响因素:①感受器的敏感程度②中枢延搁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