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教师用书 复习任务群四 任务一 专题练案 治国之道.docx
专题练案治国之道
(分值:40分)
一、(2024·四川成都名校联盟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20分)
材料一: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武王问于太公曰:“贤君治国何如?”对曰:“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其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害民者有罪,进贤举过者有赏;后宫不荒,女谒不听;上无淫,下不阴害;不兴宫室以费财,不多观游台池以罢民,不雕文刻镂以逞耳目;官无腐蠹之藏,国无流饿之民,此贤君之治国也。”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于太公曰:“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何也?”太公曰:“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不法法,以其所善为法者也;故令出而乱,乱则更为法,是以其法令数更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材料二:
公问晏子曰:“贤君之治国若何?”
晏子对曰:“其政任贤,其行爱民,其取下节,其自养俭;在上不犯下在治不傲穷从邪害民者有罪进善举过者有赏。其政,刻上而饶下,赦过而救穷;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不从欲以劳民,不修怒而危国;上无骄行,下无谄德;上无私义,下无窃权;上无朽蠹之藏,下无冻馁之民;不事骄行而尚司,其民安乐而尚亲。贤君之治国若此。”
(节选自《晏子春秋》)
1.(3分)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在上不犯eq\x(A)下eq\x(B)在治不eq\x(C)傲穷eq\x(D)从邪eq\x(E)害民者有罪eq\x(F)进善eq\x(G)举过者eq\x(H)有赏。
答案BDF
解析“犯”的宾语为“下”,应在“下”后,即B处断开;“在上不犯下”与“在治不傲穷”句式一致,单独成句,应在“穷”后,即D处断开;“从邪害民者有罪”与“进善举过者有赏”句式一致,单独成句,应在“罪”后,即F处断开。
2.(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指驱使,与《项脊轩志》“使不上漏”中的“使”意思不同。
B.夺,指掠夺,与《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的“夺”意思不同。
C.乱,文中指动乱,与《石钟山记》“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中的“乱”意思不同。
D.劳民,使百姓辛劳,“劳”与《种树郭橐驼传》“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中的“劳”用法相同。
答案D
解析D项“用法相同”错。使动用法,使……辛劳/慰劳。A项驱使/让。B项掠夺/逼迫、强行改变。C项动乱/混乱。
3.(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公认为治理好国家的根本是爱护百姓,对其勿杀、勿夺、勿害、勿扰,使其生活安乐。
B.太公认为贤明的君主对待百姓当如对待家人,能够真切关心百姓吃穿劳作等方面的问题。
C.太公认为贤明君主治理之下的国家往往政治清平,法度严明,官吏不严苛,百姓不流浪。
D.晏子认为国君若能宽严有度,不喜怒无常、不自私骄横,便能使其治下的百姓安乐团结。
答案D
解析“不喜怒无常、不自私骄横,便能使其治下的百姓安乐团结”以偏概全。由材料二“不事骄行而尚司,其民安乐而尚亲”可知,晏子说的是“不侍奉骄横行为而崇尚掌握管理,他的民众就安乐而且崇尚亲近”。
4.(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不法法,以其所善为法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徭役繁多而使民力疲惫,就是使他们痛苦;使他们劳苦又侵扰他们,就是使他们怨怒。
(2)治理国家却多次改变法令,是因为治理国家的人不依法办事,把他所喜欢的当作法令。
解析(1)“罢”,使……疲惫;“苦”,使……痛苦;“怒”,使……怨怒。(2)“为”,治理;“数”,多次;“法法”,依法办事。
5.(3分)关于贤君如何治国的问题,太公与晏子有哪些相同看法?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