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庞统形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庞统形象
(作者 魏平柱)
《三国演义》是文学著作,《三国志》是史学著作,文学和史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史学叙写的是真实的史料,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人和事,通过客观的叙写,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给人们以启迪或借鉴。而作为文学作品的历史小说,虽取材于历史的人和事,但它却允许虚构和想象,允许描述那些可能存在的人和可能发生的事。因此,把《三国演义》当作历史著作来评价,以史学的眼光来读它,把作者虚构、想象的情节当作历史来对待,显然是十分错误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只能根据历史事实来进行分析、排比和综合;评价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除依据历史事实外,还当分析作者对之作出了哪些补充和虚构,并指出这些虚构的部分是否合情合理,是否符合历史上的生活真实,是否符合历史人物性格,从而衡量作者的创作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哪些是优点,哪些是缺点,并以此为繁荣文学创作提供经验和借鉴。这样来研究《三国演义》,我想应该是有意义的。本文试图以《三国演义》中庞统形象的塑造为例,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粗浅看法,探索一下历史人物步人文学领域的过程,以及文学家应采取的态度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历史上的庞统是个怎样的人呢?据《三国志》和其他史书记载,庞统是襄阳人,是东汉名土庞德公的侄子。他“少时朴钝?未有识者①”。庞德公很喜欢他,二十岁时,让他去拜访当时以知人著称的司马德操(即司马徽),向司马德操请教学问。当时司马德操正在树上采桑,于是“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②。由于谈得投机.得到司马德操的赏识.司马德操便“称统为南州之冠冕”③。当时社会风气,几经名士题品便会身价百倍,从此,庞统就渐渐出名了。
庞统在为人处世方面的特点,史书上也的记载:“性好人伦,勤于长养,每所称述,多过其才”④。所谓“人伦”,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所谓“长养”,就是指抚幼养老。这就是说庞统这个人性格温柔敦厚,符合儒家规范,讲仁爱,乐于成人之美。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说:“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庞统对汉末“雅道陵迟”的社会现实是不满的,他希望通过品藻人物,拔擢人才来“兴风俗,长道业”,也希望通过这些人促进社会的风气和教化,使有志于做好事的人努力自勉。
此外,庞统尚有喜好评论人物的特点,其实这也是汉末的一种社会风气。史载:“吴人多闻其名,及当西还,并会吕门,陆绩,顾勋,全琮皆往。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谓全琮曰:‘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⑥。’”这里面提到的陆绩、顾勋、全琮都是东吴的名臣,而庞统敢于当面品题,从品题的内容看,也不全是颂辞,可见庞统的态度还是相当认真的。我想,他对这三个人的评品——定是中肯的,不然何以陆、顾“深与统相结而还”呢?⑦
庞统在历史上的名声很高,与诸葛亮并称,据《先贤传》:“乡里旧语,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土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⑧又,“刘备言世事于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土,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⑨但是同诸葛亮相比,庞统在功业建树等方面都远远逊色。他先在东吴仅得了个“郡功曹”的微职,曾经为周瑜“送丧至吴”;赤壁战后,经鲁肃推荐到荆州,被刘备任命为耒阳县令,结果“在县不治,免官。”由此看来,庞统无论是在东吴,还是在荆州,均无政绩,甚至连一个县令也不称职,落得个罢官的结局,实在平庸得很。正如曾任刘表东曹的付巽所言: “庞统为半英雄”。他一生最为光彩的,堪称突出功绩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协助刘备夺取益州。但从他献给刘备的计策看,并无什么特别高明之处。所谓“上策”,乃偷袭成都,消灭刘璋,夺取兴州;所谓“中策”,乃诈取刘璋名将杨怀、高沛,收编其军,然后进攻成都,消灭刘璋,夺取益州;所谓“下策”,乃退回荆州,慢慢再作打算。这种令汉室宗亲以兵戎相见的策略,对刘备的信义、仁德有莫大的损害。正如习凿齿所言,此乃“负信违情”,“断手全躯”⑩之策也。难怪,在刘备“然其中计,既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取得节节胜利之后,“于涪大会,置酒作乐”,忘乎所以的时候,庞统却说了令刘备十分扫兴的话:“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所为!”⑩可见庞统自己对此也并不满意,他没有一个妙策使刘璋主动献出益州。
从以上情况看,庞统在历史上(史料记载中)并不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尽管他名气很大,但他的作为与他的名气很不相符。他从小朴钝,无出将入相之志,连郡功曹、县令那样的小官也愿就任,而且无择主而仕的意识,为人厚道,讲人伦,勤长养,喜清谈,不见有智计过人的聪颖才干。就是这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