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学生职业意识及职业规划调查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北京市大学生职业意识及职业规划调查报告北京高校职业联盟2006-9前言 此次调查活动共回收有效问卷551份,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调查地点包括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等共计11所大学。 全部551份问卷的基本信息如下:性别:女 291份 52.8% 男 260份 47.2%年级:大一大二 113份 20.5% 大三大四 380份69.0% 研究生博士生 54份10.5%专业:文科 294份 53.4% 理科 122份22.1% 工科 124份 22.5% 其它 9份 2.0% 当前大学生职业意识及职业规划现状大学生对于工作的认识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择业时前三位考虑因素提及最多的是:薪酬福利(63.7%)、兴趣(57.5%)和发展机会(43.0%)。 大学生择业首选因素大学生择业首选因素兴趣, 166薪酬, 137晋升或发展机会, 91工作地点, 30积累经验, 46提高职业素养,41公司/机构性质, 32兴趣薪酬晋升或发展机会工作地点积累经验提高职业素养公司/机构性质择业必考虑薪酬,这是可以理解的。同时,大多数学生表示在择业时希望能够找到自己喜好且有发展机会的工作,这说明相当多数的人是从自己长远发展的角度选择职业,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职业规划意识。但现实的就业压力使得毕业生很难进入自己向往的单位,大多数人不得不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这些人多数会在毕业初的两到三年内完成自己阅历的积累后再向目标职业努力。调查发现,认为了解自己真实需求并已为之奋斗的人中有41.1%的人把兴趣作为首要择业因素,而认为自己比较了解但未行动的人中只有28.2%将兴趣列为自己的首要择业因素,不了解自己真实追求的人只有18.1%将兴趣列为择业首要因素。这说明,了解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是理性择业的一个必要前提。因此,学校老师或就业指导者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掘,找到自己的真正爱好是帮助大学生理性就业并合理规划的重要步骤。调查同时发现,大三大四学生和博士生在择业时将兴趣看得更重(43%以上),而大一大二学生则选择因素较为分散。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三大四学生经过了两年的磨练已经开始考虑自己的真实追求目标,而大一大二学生对工作还处于朦胧状态。但实际上,大一大二开始考虑职业规划是较为合适的时机,大三大四才开始就已稍有仓促。这说明,学校和学生对职业辅导和职业规划重视不足,学校应当加大向大一大二学生灌输职业规划意识、进行职业辅导、引导学生实习的工作力度。由统计分析还可看出,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择业考虑因素上的差异不大。这说明虽然文理工科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思维方式有一定差异,但还都有共同的择业标准。由此可以设想,学校完全可以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在一起,共同进行职业规划辅导,不同专业学生间的交流可以开拓学生的求职眼界。调查显示:外企仍然是大学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高达43%的学生毕业后优先考虑去外企工作,这与外企的薪水高、发展机会多是分不开的。目前外企都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四险一金”,平均工资普遍高于国企、私企和政府机关,除此之外还有年终奖金和带薪休假;而且外企一般都极为重视员工培训,提供的培训种类多样化;另外,外企在用人方面也更加灵活,很多外企都设有管理培训生制度,轮岗现象也比较普遍。约19%的学生倾向于去政府机关工作,其中文理工科学生比例大约为6:2:1,与整个调查数据文理工科学生的比例2:1:1相去甚远,可以看出文科学生去政府机关工作的积极性远高于工科学生。约13%的学生打算去私营企业,其中74%的人都是因为兴趣或者为职业作准备而选择的专业。另外,本科以上学历没有一个人选择去私企。可以看出,立志去私企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得更为清晰,他们大多是带着强烈的职业动机进入大学针对性的学习,毕业就直接奔赴目标职业,而不考虑继续深造读研究生或者博士。对于职业生涯的认识数据统计显示:在没有做职业规划大学生中约69%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做规划,约20%是觉得现在还太早。这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职业意识还比较薄弱,缺乏职业忧患意识,另外高校职业指导环节需要加强,应该给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整个流程的指导。不知道如何做职业规划的大学生中约51%对自己人生的追求比较模糊,约57%认为对自己的优势只有一点了解,约10%认为对自己的优势完全不了解。可以看出,对自身认识不够清楚是导致学生不能够制定职业规划的重要原因。 从统计分析来看,职业规划主要集中在大学阶段,并且均布在各年级段。所以,相关的职业指导的对象应是大学全年级段。在497份选择已进行职业规划的问卷中:在高中或更早和本科毕业后开始进行职业规划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