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原理.docx
基因工程原理
??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涵盖了基因工程的定义、工具、操作步骤以及应用等方面。通过对基因工程核心概念和技术的介绍,使读者对这一现代生物技术有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一、引言
基因工程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领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打破了物种之间的遗传壁垒,能够按照人们的意愿对生物的遗传信息进行定向改造,为解决农业、医药、环境等诸多领域的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了解基因工程原理是掌握这一技术并推动其不断发展的基础。
二、基因工程的定义
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的遗传技术。
三、基因工程的工具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1.作用机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位点切割DNA双链,产生黏性末端或平末端。例如,EcoRⅠ识别的序列是5GAATTC3,在G和A之间切割,产生的黏性末端为5AATT3和3CTTA5。
2.分类
主要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其中Ⅱ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应用最为广泛,因其识别位点明确,切割位点专一,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工具酶。
(二)DNA连接酶
1.作用
DNA连接酶可将具有相同黏性末端或平末端的DNA片段连接起来,形成磷酸二酯键。在基因工程中,它用于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构建重组DNA分子。例如,T4DNA连接酶能催化双链DNA片段互补黏性末端或平末端之间的连接。
2.连接方式
对于黏性末端,连接酶能直接将互补的末端碱基对连接;对于平末端,则需要较高浓度的连接酶和辅助因子,连接效率相对较低。
(三)载体
1.具备的条件
能够在宿主细胞中自主复制,如质粒载体在细菌细胞内可独立复制。
具有多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切割位点,便于插入目的基因。
带有可选择的标记基因,如抗生素抗性基因,用于筛选含有重组载体的宿主细胞。
2.常见类型
质粒载体:是一种双链闭环的小型DNA分子,存在于许多细菌中。它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是基因工程中最早使用的载体之一。
噬菌体载体:如λ噬菌体,其基因组较大,可容纳较大片段的外源DNA。经过改造后,可用于构建基因文库等。
病毒载体:如逆转录病毒载体、腺病毒载体等,能高效地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常用于基因治疗和基因表达研究。
四、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一)目的基因的获取
1.从生物基因组中直接分离
对于一些已知序列的简单基因,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如密度梯度离心、凝胶电泳等)或化学方法(如异硫氰酸胍法等)从生物基因组DNA中分离目的基因。例如,从细菌基因组中分离编码某种抗生素抗性的基因。
2.人工合成
根据已知的目的基因序列,利用DNA合成仪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目的基因。当目的基因较小且序列已知时,人工合成较为方便快捷。
3.PCR扩增
以目的基因的一段已知序列为模板,设计合成一对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大量扩增目的基因。PCR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是获取目的基因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以cDNA为模板扩增编码特定蛋白质的基因。
(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1.载体的选择与准备
根据实验目的和宿主细胞类型选择合适的载体,如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可选择质粒载体。然后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载体进行切割,使其产生与目的基因互补的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2.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
将切割后的载体与目的基因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进行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连接后的重组载体应具备完整的复制原点、合适的筛选标记基因以及正确连接的目的基因。
(三)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转化
对于细菌等原核生物受体细胞,常用的转化方法有氯化钙法。将重组载体与处于感受态的细菌细胞混合,使细菌细胞能够摄取重组DNA分子。例如,将含有重组质粒的载体导入大肠杆菌细胞。
2.转染
对于真核细胞受体细胞,常用的转染方法有脂质体介导法、电穿孔法等。脂质体介导法是利用脂质体与DNA形成复合物,然后将其导入细胞;电穿孔法则是通过短暂的高压电脉冲使细胞膜产生小孔,从而允许重组DNA分子进入细胞。例如,将外源基因导入哺乳动物细胞。
3.显微注射
直接将含有目的基因的DNA溶液注射到动物受精卵的细胞核内,然后将受精卵移植到受体动物子宫内发育。这种方法常用于制备转基因动物,如转基因小鼠。
(四)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分子水平检测
核酸分子杂交:包括Southern杂交(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