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青少年的共性.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初中生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就会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产生心理障碍,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将不会起作用,“防患于未然”的种种措施将会失去力量,“恨铁不成钢”的意愿也不会被谅解,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逆反心理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正确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了解其成因,从而采取恰当的方法预防和排除这种消极心理。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造成中学生形成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观因素,也有来自教育环境及其他外部刺激的客观因素。
第一,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
前苏联心理专家达维多夫的研究结论指出,11-15岁是儿童产生急剧心理变化的年龄,进入青春期以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焦虑,促使他们采用各种方法和阻碍他们独立自我的外界作斗争,逆反心理就是其中的一种。作为初中学生,他们由小学那种相对轻松的学习生活突然过度到紧张的中学生活中,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都是他们面临的重大难题,此时逆反心理就表现得特别突出。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范围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原因。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的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而是采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过分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其感到压抑,使得学生把老师的合理要求、正面的教育视为专门针对他们的“管”“卡”“压”,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做本来愿意做的事,甚至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
第三,家庭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的家长没有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把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当小孩看待,使孩子产生不满和反感。其二,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存在误区,期望值过高,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个教育者而不是父母,只重视智力的培养,没有好好把握教育规律,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往往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失去信心,反其道而行之,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其三,家庭教育的方法简单粗暴,家长的溺爱,放任,或者专制,或采用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也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第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是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比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尤其是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都可能影响好奇心重和心思细腻敏感的学生,对他们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逆反心态的产生。
二、逆反心理的教育策略
逆反心理虽然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但是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应对,就会如前文所说那样产生不良后果。
第一,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
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教育。家长和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比如,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只有中学生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和泛化。
第二,完善学校教育,提高教育水平 。
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要重视文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