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益气化湿法治疗反复发作性痤疮3例体会.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健脾益气化湿法治疗反复发作性痤疮3例体会[摘 要] 痤疮,中医学称之为粉刺、肺风粉刺、酒刺等,在治疗初发或者青春期痤疮多从肺热、胃热、血热等论治。但现在较多患者过食肥甘厚味或辛辣食物影响机体气机运化,导致机体水液气血运化失常,致使痤疮患者久病难愈或者反复发作。通过临床实例为治疗痤疮提供一个新的辨证治疗思路。
[关键词] 健脾益气化湿法;痤疮;辨证论治
痤疮是一种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总发病率为70%~87%,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临床对痤疮的治疗选择存在很大差异。大多数医家主张全面考虑,辨证施治,但治疗仍多从治热入手。
导师杨文军教授从事内分泌治疗多年,在治疗痤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习期间整理3例反复发作性痤疮的辨证施治,受益匪浅,现整理如下。
病因病机
痤疮,中医学称之为粉刺、肺风粉刺、酒刺等,在治疗初发或者青春期痤疮多从肺热、胃热、血热等论治。杨老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反复发作性痤疮病因、病机与普通痤疮多有不同。其病因是脾气不健,运化失调,水湿内停,日久成痰,痰湿凝滞肌肤而发病,表现为皮疹旷久不愈,丘疹坚硬,色暗不鲜,或者结节、瘢痕与色素沉着,舌淡胖齿痕明显,脉沉细或者沉弦。临床可表现为痰瘀互结、痰湿蕴热、痰瘀化热等证。
辨证论治
在治疗上针对病因病机主张以健脾益气化湿为治疗方法,方选二陈汤和参苓白术散加减。基本方为:半夏9g茯苓15g党参15g白术12g黄芩12g赤芍15g丹参15g.。用法是先将草药浸泡30分钟,水量以浸过草药为准,急火煎开后文火煎10分钟,倒出药液再加水重复煎一次,两次药液混合,分早晚两次温服。一周复诊一次,按病情进行辨证加减用药。药物加减:丘疹色红,压痛、痒,新起较多等湿热较胜可酌加生石膏、知母、苦参、黄连等清热之品,减少方中益气助热之品用量;丘疹粒小,起后难消,经久不愈可酌加生地黄、丹皮、栀子等入血分之品;丘疹以瘢痕结节为主,色斑沉着明显者加用桃仁、红花、川芎、丹皮、皂刺等活血散瘀药物;
病例
三例病例的病程均在5年以上,反复发作,多次中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经辨证施治,以二陈汤和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疗程4周到8周,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提供一临床病例如下:患者男性,26岁,患者10年前无明显原因面部出现丘疹,额头、面颊为重,初起色红有脓头,多次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就诊时见患者面部丘疹,以下颌、两颊为重,色淡有脓头,初起时痛,不痒,面部较多疤痕色素沉着。平素喜食辛辣食物,喜暖怕冷,手足凉。眠差,多梦易醒,舌红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辨证认为本病当属脾虚痰瘀互结证,处方:柴胡12g半夏9g黄芩12g桂枝12g赤芍30g干姜6g生龙牡30g连翘18g栀子12g丹皮15g川芎15g党参15g白术15g当归15g枳壳12g紫草9g。并瞩其勿食用辛辣油腻生冷之品。服药一周后复诊,自述丘疹新起减少,新起丘疹有脓头,怕冷症状有所缓解,原方加蒲公英15g增加解毒排脓的功效,改干姜9g。一周后再次复诊自述丘疹基本无新起,怕冷症状改善明显,睡眠基本恢复正常,故改方为柴胡12g半夏9g黄芩12g赤芍30g干姜6g丹参15g川芎15g党参15g白术15g海藻30g皂刺15g土茯苓30g。两周后复诊,患者自述已无新起丘疹,现面部仍有较多疤痕色斑沉着,怕冷症状基本消失,舌淡胖苔薄白,脉沉。原方加红花12g继服。两周后患者无新起丘疹,疤痕颜色变淡,无其他明显不适。瞩其可以将原方制成丸剂久服。
体会
痤疮是常见的皮肤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面部、胸背等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部位,临床以粉刺、丘疹、脓包、结节为主要表现,多与内分泌失调有关。杨老师认为反复发作性痤疮病机属虚实夹杂,既有脾气虚证,又存在湿热蕴结、痰瘀互结等实证。过食肥甘厚味加重脾脏运化负担、或过食辛辣耗气伤阴、或久病累及脾脏等均可造成脾气虚,运化功能失调,水湿内停,日久成痰,痰湿外发肌肤,凝滞颜面而发病或者痰湿互结,郁久化热,凝滞肌肤而发、或者脾虚血运不畅,外加痰湿阻滞气血运行,淤血内停,痰瘀互结阻于局部而发病。方选二陈汤和参苓白术散加减,半夏强于燥湿化痰,茯苓、党参、白术三药功善益气健脾渗湿,黄芩清热燥湿,赤芍、丹参化瘀消肿。诸药相合功善益气健脾化湿。结合临床辨证加减治疗反复发作性痤疮效果明显。为治疗痤疮提供一个新的辨证治疗思路。
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