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体育报道中媒介形态特点.doc

发布:2017-09-02约3.38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体育报道中媒介形态特点摘要:在人类传播的历史上,先后经历了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直至今天的互联网、手机。每一次传播介质的更新,都对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媒介形态的进步客观上代表了人类传播活动的进步。本文对体育报道中媒介的多种形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对体育报道的媒介形态的发展趋势有个总体的概括。 关键词:体育报道 媒介形态 特点 印刷媒介的体育报道 所谓印刷媒介,即以纸张为载体,利用纸质印刷品发布新闻、广告和资讯的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书籍、邮递广告等。它主要运用稿件、标题、文字等文字语言符号和照片、漫画、图例、线条、色彩等视觉性非语言符号进行新闻传播。由于文字语言符号具有概括、抽象的功能,因此以此符号为主的印刷媒介擅长进行旁征博引的新闻评论和析事说理的深度报道,而且由于文字符号和视觉性非语言符号需要以纸张为载体,印刷媒介就具有了方便携带、自主阅读、便于查询、易于保存的优点。但由于没有有声的语言符号,缺乏听觉的支撑,其传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在体育报道发展的初期,以报刊为主体的印刷媒介成了体育报道的主要传播载体。伴随着体育报道的发展,体育报刊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稚嫩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从新中国的第一份体育报纸《体育报》的正式创刊,到今天琳琅满目、多达数十种的体育报纸、体育周刊,印刷媒介在体育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体育报纸是体育新闻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尤其是在信息资源共享、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无论是日报还是专业的体育报纸,体育新闻都已不再是报刊版面上的配角,而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体坛周报》、《足球》、《中国体育报》、《羊城体育报》等为代表的专业体育报纸,展现了其专业性强、内容丰富、信息含量大、新闻报道深入、背景资料详实等优势,全力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其新闻报道不仅集中于体育赛事,还涉及体育明星以及赛场外的逸闻趣事。在大型赛事期间,专业性的体育报纸还会赶发“号外”进行专题报道。例如《体坛周报》在2001年十强赛期间,发行了题为“冲击波”的号外,发行量达到2457084份;2008年12月10日,德国世界杯抽签仪式,又发行了题为“签注”的特别号外。 而对于党报、都市报等非专业体育报纸而言,对于体育版面的重视程度已经明显提高,相对于专业体育报纸而言,非专业体育报纸着眼于对新闻事件的结果作精要的报道,新闻报道以国内赛事为主,国际赛事为辅,政治味道相对较浓;不同地区的体育报纸也多以本地的体育事件为主。虽然其自身也在不断地寻求突破,量身打造有特色的专题、专栏,但由于要兼顾其他领域的新闻报道,版面空间毕竟有限,因此报道的深入性不强。 相对于专业的体育报纸对体育事件的报道而言,体育杂志则完全呈现出另一种报道形态。由于出版周期上的限制,体育杂志多以半月刊和月刊为主,这就决定了它在新闻报道上不可能做到体育报纸的及时性。例如,一场重量级的体育比赛,体育报纸注重赛事的时效性,及时向受众报道赛事的最新结果,而体育杂志则会从两支参赛队伍的历史渊源、交战记录、过往轶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大篇幅的报道,一次大型的综合性体育赛事,体育报纸的报道体现在微观的比分、战况上,体育杂志则从宏观入手,把握整体脉络,而不是针对某一场单一的赛事本身。例如,北京奥运会期间,《体坛周报》也随即变成了“体坛日报”,每天及时向受众报道赛事的进程以及金牌的走向。而中央电视台《第5频道》杂志八月首期则以“解读奥运”为主题,宏观介绍中央电视台奥运频道的转播计划、中国军团实力剖析、我们的对手等;九月版则以“奥运存档”为主线,盘点北京奥运,点评赛场内外的风云人物。《足球周刊》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体育报纸《体坛周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刊。其创刊以来,《足球周刊》依托《体坛周报》强势的市场地位和丰富的信息来源,再加上其自身的品牌优势,经过几年发展,《足球周刊》已经成为全国足球类杂志的领头羊。体育杂志更多扮演的是“讲体育故事”的角色,它用丰富的笔触真实地描摹体育运动的辉煌繁荣,讲述电子媒介所不能满足的精彩内容,同时也为传统平面媒体读者拓展更加广阔而新颖的视觉空间。 声像时代――传统电子媒介的体育报道 随着声像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等传统电子媒介也逐步介入了现代新闻报道,尤其是体育报道中。我国的体育广播得到初步发展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开播广播体操节目。 广播是以电波为载体的听觉媒介,信息传播过程快速,只要电波所及,任何角落的听众都能同步收听,其信息传播的快速甚至连电视都无法相比,而且不受印刷、出版、发行的限制,这又是报刊等印刷媒介所望尘莫及的。然而,快速也势必带来转瞬即逝、过耳不留的弊端,一旦受众听不懂或听不清,就会造成信息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