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主流媒体对德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以2014 年《人民日报》涉及德国的报道为例.doc

发布:2018-05-24约7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主流媒体对德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以2014 年《人民日报》涉及德国的报道为例-新闻学 中国主流媒体对德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以2014 年《人民日报》涉及德国的报道为例 张梦 周文静 杨义清 张景昊 马聪敏 【摘要】近年来,中德双方高层互访频繁,双方都把彼此作为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特别是“2013/2014 中德语言年”的举办,是中德双方在文化合作与交流方面的又一盛事。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对《人民日报》2014 年涉及德国的报道进行分析,旨在研究2014 上半年即“2013/2014 中德语言年”期间以及2014 下半年即“非语言年”期间报道的差异,以及这一年的报道是如何建构德国国家形象的。 关键词 人民日报 德国 形象 建构 近年来,中德双方高层互访频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展开交流和合作。中国主流媒体对德国的报道必将影响着中国国民对德国的形象认知,而这种认知对于两国长远的交流、合作和发展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以及选择的原因 1、研究对象 我们挑选了2014 全年的《人民日报》中涉及德国的295 篇报道作为分析对象,并将其分为“2013/2014 中德语言年”和“非语言年”两个时间单元进行对比,探讨“2013/2014 中德语言年”期间以及“非语言年”期间,《人民日报》涉及德国的一系列报道特点及差异。 2、选择研究对象的原因 (1)选择《人民日报》的原因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民网以及《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信息传播方面担负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民众之间享有极高的认可度和美誉度,因此《人民日报》在国内的传播影响力也大大提高。对外,《人民日报》海外版是中国对外发行的最具权威性的综合性中文日报,国外39 个分社能够全方位地采集新闻,实现中外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 《人民日报》作为纸媒的根本属性也是被选为研究对象的重要原因。《人民日报》的独家优势、专业化的新闻队伍、广泛的信息渠道以及丰富的经验使得它的新闻报道在内容方面真实性、客观性都有良好的保证。 (2)选择时间段的原因 从2013 年5 月26 日开幕到2014 年7月7 日闭幕,“2013/2014 中德语言年”跨度大约为一年的时间。“2013/2014 中德语言年”旨在进一步推广德语在中国的教学,强调德语在中国作为一门外语及其对中德关系的意义,中方亦会在德国加强中文教学。所以我们把2014 上半年处于“2013/2014 中德语言年”时期的报道和2014 下半年处于“非语言年”时期的报道作对比,以期获得在两个时间段内《人民日报》对德国报道特点的差异,从而探究中国主流媒体在特定时间背景下对德国形象构建的差异。 二、研究方法 我们利用内容分析法先是对2014 上半年即“2013/2014 中德语言年”期间以及2014 下半年即“非语言年”期间,《人民日报》涉及德国的报道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其次是对2014 年《人民日报》涉及德国的报道进行“全数分析”。我们利用个案研究法,选取“七七事变77 周年纪念”这一事件,探讨《人民日报》在特定事件中对德国形象的建构。 三、大众传媒对国家形象建构的作用 关于国家形象的概念,目前学界大致有三种基本看法。一种认为国家形象是主权国家内部性因素的综合反映,是国家综合国力、政治制度、民族精神等有机整体的综合表现与象征。另一种认为国家形象是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进程中所得到的普遍性评价,是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动态行为中所展现出来的整体外貌。最后一种认为国家形象是主权国家在世界媒体中所生成的新闻传播映像。①笔者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以及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一切行为,而且它又必须通过一定媒介的传播才能够在受众的头脑中得以形成。只有当受众议题和媒介议题高度融合且受众心中对议题的倾向性与媒介报道中议题的倾向性也高度一致的时候,媒介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才算成功。所以,国家形象如何,既在于媒介的构建作用,同时也受到受众框架的影响。 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它在新闻文本中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同时,新闻框架是对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②所以,《人民日报》的新闻框架直接影响了关于德国报道的规模控制以及具体信息的呈现方式,从而影响着受众对有关德国的各种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态度及行为反应,进而影响着他们脑海中德国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