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肠道寄生线虫_培训课件.ppt

发布:2016-11-27约1.07万字共7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主要致病阶段和致病机理 幼虫:人不是正常宿主,幼虫主要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虫体在大脑、脑膜、小脑、脑干及脊髓等处,虫体在脑组织移行形成“隧道”,破坏脑组织、出血。死亡虫体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形成肉芽肿炎症反应。脑部血管扩张,可出现栓样损伤。 成虫:少数幼虫进入肺部也可发育为成虫,但成虫对人体不是主要致病阶段。 (二)临床表现 主诉:“头裂开”样疼痛难忍 表现头痛、恶心、呕吐、颈强、发热(多数为低热或中度热,少数为高热)、视力模糊或复视,少数患者发生痉挛、脸部麻痹、斜视、有的出现精神错乱。严重者可有瘫痪、嗜睡、昏迷、甚至死亡。当虫体寄生眼部时,引起眼痛、眼睑痉挛、睫状体充血、视力下降等症状。 (三)临床诊断 1.病史 生食螺或转续宿主鱼、虾、蟹等。 2.症状 剧烈头痛和神经系统症状。 3.脑脊液 压力升高,呈乳白色或混浊,白细胞数500~2000/mm3,EOS在20~70%,蛋白中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或轻度上升,有时可检测到虫体。 4.X线、CT检查 可见“隧道”样破坏及炎性病灶。 5.免疫学诊断 特异性抗体阳性,并明显逐渐升高。 (三)治疗 对症治疗:高渗葡萄糖液、阿司匹林,降脑压,严重头痛者腰穿放出脑脊液减压1次/周,一般放2~4次。可适当服用阿苯达唑等抗虫药,但作用有限。 十、腭口线虫病 (gnathostomiasis) (虫卵从瘤块破溃出随粪排出) 成虫 虫卵 (犬猫胃壁) (水) 孵出Ⅰ期蚴 感染后经肠 侵入剑水蚤 肝肌肉至胃 被淡水鱼食入 感染期幼虫 Ⅱ期蚴 (淡水鱼) (剑水蚤) (一)主要致病阶段和致病机理 幼虫:人不是适宜宿主,幼虫或未成熟的早期成虫寄生或移行。虫体在体内移行时,可对全身引起损害,产生以脓肿为中心的结节性病变。虫体可在皮肤、皮下组织或肌肉移行,也可在胸、腹、咽、面和手等部位移行,形成隧道,产生线状匐行症,或间隙出现皮下游走性肿块。幼虫也可在消化、呼吸、泌尿或神经系统移行,导致内脏幼虫移行症,引起相应临床症状 。 (二)临床表现 1.皮肤型棘腭口线虫病 虫体在皮肤或皮下组织移行,产生线行匐行症,大小不等皮下游走性肿块,肿块周围皮肤水肿、发痒、不明显疼痛或刺激性疼痛,局部病灶有大量嗜酸性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浸润。 2.内脏型棘腭口线虫病 幼虫也可在消化、呼吸、泌尿或神经系统移行,导致内脏幼虫移行症。临床表现因不同寄生部位有差异,但一般为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并发出血、组织坏死和纤维化,形成肿块样变化可产生压迫性症状和刺激性疼痛。虫体如进入脊髓和脑,可引起EOS增多性脑脊髓炎,表现出神经根痛,四肢麻痹,突性嗜睡到深度昏迷。脑脊液多为血性或黄色,有时可找到虫体。预后不好,甚至死亡。 (三)临床诊断 生食淡水鱼及鸡、鸭、蛇、鸟、猪肉史; 有皮肤型号或内脏型棘腭口线虫病的症状; 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在10%~95%; 活组织检查可查到虫体; 特异性抗体阳性等。 (四)治疗 1.手术治疗 匐行症终端的丘切除,手术切除肿块,内窥镜取出肠壁组织虫体。 2.药物治疗 阿苯达唑,400mg/d,连服3周。 * /~parasite/ascaris.html (四)治疗 1.钩蚴性皮炎和移行期幼虫 在感染后24小时内,用局部透热疗法。感染后24小时,阿苯达唑400mg/d,3日疗法,噻嘧啶1.5g/d,3日疗法,转阴率较低,但对十二指肠钩虫幼虫效果好于美洲钩虫的幼虫。 2.驱除成虫 阿苯达唑:400mg,顿服,连服2~3日; 400mg,顿服,间隔10日再服一次; 12岁以下儿童量减半。 甲苯达唑:100mg/次,2次/d,连服3日。对十二指肠钩虫效果优于美洲钩虫。 复方甲苯达唑:甲苯达唑100mg+盐酸左旋米唑/片,每次1片,一日2次,连服2日。 复方阿苯达唑:阿苯达唑67mg+83.3mg/片,3片顿服 3.贫血 在驱虫的同时补充铁剂,硫酸亚铁0.2~0.3mg/次,3次/d,进食时或饭后服用,1~2个月为一疗程。服药期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