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以上初产妇应为亚高危.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0岁以上初产妇应为亚高危[摘要] 35岁以上的初产妇的高危因素较多,本文结果显示30~34岁的问题也较多,建议将30~34岁的初产妇亦划归高危范畴。
[关键词] 高危妊娠;产妇年龄;高龄初产
35岁以上的初产妇公认为高龄初产妇,高危妊娠,但工作中发现,30~34岁的初产妇也有较高的危险性,故作以下调研。
1.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统计了2004年5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分娩登记本中的全部30岁及以上的和19岁以下的初产妇(除外不足7个月的引产)。采用随机选例的方法:每选一位30岁以上的初产妇就紧挨着取两例20~29岁的初产妇;每选一例19岁以下的,就紧挨着取一例20~29岁的初产妇作为对照。共取1305例。取≤19岁的目的有二:一、作对照;二、为了了解幼年初产情况,但非本文主要目的,然后按年龄分为五组:≤19岁、≤20~24岁、≤25~29岁、≤30~34岁、≥35岁,分别对其分娩胎位、胎儿出生体重、产程、分娩方式、母子情况、产后出血等项登记成卡后作统计学处理。
2.结果与分析
各组的总数不同,系因原始记录中某项有不详者统计该项时,该例即未计入。
表1胎位与年龄
经x2检验:25~29岁组与30~34岁组间x2=8.17.P<0.01,差异非常显著;30~34岁组与≥35岁组间x2=0.05,P>0.05,差异不显著。
表2胎儿出生体重与年龄
经u检验:除≤19岁组外各组间P均>0.05。
表3各产程与年龄(分)
其中产程不详,Ⅰ、Ⅱ产程加在一起的或只有总产程的均未计入。经u检验各年龄组产程差异暂不显著。
虽然统计学计算结果大都是P>0.05,但30~34岁组的Ⅰ产程、Ⅱ产程、总产程都是各年龄组中最大的,而且这还是在胎儿平均体重较小(见表2)的情况下的结果。所以如果标本量再大些,可能还是有些差异的。
表4分娩方式与年龄
作产钳术一般常规侧切,故应分两次统计。经x2检验:30~34岁组与25~29岁组间x2=19.86,P<0.01,差异非常显著,显然与20~24组相比差别就更显著了。而30~34岁组与≥35岁组间x2=7.14,P>0.05,差异不显著。
表5会阴情况与年龄(去除剖宫产)
妊娠并发症太少恐为原始资料登记不全所致。
经x2检验:30~34岁组与25~29岁组间x2=5.6,P>0.05;≥35岁组与25~29岁组间x2=17.48,P<0.01,,差异非常显著,但从表6来看30~34岁组畸形、死胎率较高。
表7出血量与年龄
经u检验:除30~34岁与≤19岁组间差异显著,30~34岁组与其他组差异均不显著。
3.讨论
3.1 35岁及以上的初产妇孕产问题较多已毋庸置疑,但从本文结果来看30~34岁组的问题也不少,其性质介于20~29岁与≥35岁之间而近似≥35组,故建议对30~34岁的初产妇亦应划归高危或亚高危范畴.至于各年龄组间何以有些差异,其机理前人已多有论述,本文无新颖观点,兹不赘述。
3.2 ≤19岁年龄组在产程长短,顺产与剖宫产比例、会阴损伤、产后出血量等方面虽似少有利,但全面权衡应属弊大于利,此非本文重点,亦不多言。
3.3 本文未对孩子作长期随诊,也未对优生优育(例如,一般认为≤30岁对胎儿不利,最佳生育年龄大都认为应在25岁左右等等)作仔细调研。聊充引玉之砖,尚需同仁做更多探索。
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