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创作现状及发展策略探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电影创作现状及发展策略探究[摘 要] 电影在进入中国后的百余年历史演进中,以特有的方式在银幕上展现着中国人的生活和情感,承担着启蒙和传承文化的使命,成为中国大众的集体记忆。随着中国电影的开放进程加快与面向市场的电影选择,中国电影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新的起点也给中国电影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010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本文基于中国电影创作的现状,提出了在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下电影创作该如何引导市场,艺术实践该如何积累和思考。
[关键词] 中国电影创作;现状;发展策略
中国电影的开放进程与面向市场的电影选择,带来了电影语言风格与表达艺术的嬗变:“以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等为代表的第五代中国电影人,不仅以其杰出的影像造型集中体现出中国电影观念更新的成果,而且以其对民族、历史、文化等宏大命题的批判性审思与悲剧性展呈,很大程度上解构了中国电影里的中国文化;作为正在兴起的一代,张元、管虎、娄烨、王小帅、王全安、贾樟柯等为代表的中国新生代电影人,则在意识形态,艺术追索和电影票房的缝隙中挣扎求生,以其对存在、个体与尘世的执著体认,重建他们心中的世界映像,历史图景与文化模式。”①电影创作思想的突破与观念的更新,使得中国电影力求在主流意识形态、市场法则和大众文化需求之间平衡自己的定位。
一、当前电影创作的价值取向
(一)电影创作表达着对文化根基的关注和批判
在目前丰富多彩、各显其能的艺术展现中,电影创作一直表达着对当代文化根基关注和批判,表达着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承担着与观众、与时代建立精神联系的责任,不少影片都试图在生命本体、生存意义、时代面貌、社会疾病等多个层面注入比以往更厚重更深远的思考,整体上,中国电影的人文内涵和文化价值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进而引领并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时代文化主潮,电影承载着先进文化,成为国家富强与个体价值自我实现的表征。
(二)电影创作表达着对多元文化的价值展现
当前的中国电影创意的重要性增强,贴近市场诉求,引起不同文化共鸣的影片剧增,电影创作者自觉地将自我艺术旨趣、价值判断与大众心理指向、欣赏情趣、娱乐需求相契合,②文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并行不悖地张扬主流意识、投射社会变迁、展示社会边缘、表现独立精神,在有限的范围间体现文化的多元化格局。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21世纪中国电影的审美走向和文化选择,国家形象、全球视野、人类意识、个人生命等越来越成为社会呼唤和观众期待的电影表现对象和人文主题。
(三)电影创作表达着对商业美学的自觉追求
许多电影创作者都开始深刻地意识到,必须高度重视与电视剧的竞争,青少年为主的观众群体以及高消费成本对电影娱乐的核心要求所带来机遇和压力,在市场繁荣的背景下,创作对商业美学观念有着特别的诉求,为赢得票房的支持,当前的电影创作在商业化方面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觉:更奇特的题材,更壮观的场面,更奇异的细节,更娱乐的桥段,更类型化的叙述,更多的明星组合,更具冲击力的视听语言,更饱和的信息,更紧张的节奏,更明显的植入概念等。正是这种艺术美学服务于商业需求,商业需求依赖于艺术美学的观念,使得国产电影在欧美大片的冲击环境中,能保持超过50%的市场份额。
二、当前电影创作的误区
(一)电影叙事偏于娱乐性
目前市场上的大量的影片过度依赖商业炒作,过分注重感观上的刺激和视听的奇观性,迎合观众的心理需求;明星、奇观、悬疑、幻想、夸张、时尚等各种流行娱乐元素越来越明显地被编入电影创作中,当电影创作以市场作为一种重要的导向时候,山寨和恶搞的创作形态自然流行起来,同质化与低俗化使得传统的电影艺术和美学观念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严肃、崇高、知性等经典的电影价值不同程度地被边缘化,而电影本身是一种以艺术性为基础的文化产品,过度追求娱乐的电影观念在赢取票房的同时,也一次次破坏了观众热切的审美期待,成为中国电影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电影表现的对象过于狭窄乃至杜撰化
为了能够进入欧美市场,制片方在创作题材和表现领域自然会融入一些域外文化元素和娱乐诉求,尤其偏爱从历史文化中挖掘适应市场的元素,内容距离观众生活越来越远,而跨国制作的中国历史影片为了突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差异性,克服一些意识形态差异所带来的审美分化,往往将中国古代东方文化发展到极致,除了能给国外观众带去新奇的视觉享受外,往往忽略了对民族文化原点的深入挖掘。把中国电影的形式仅仅局限在了古装大片范围的做法使得当代中国文化内涵得不到反映,人文情感得不到抒发。
(三)电影制作过分追求技巧与手段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带来大众文化消费方式的改变,为迎合市场票房,提升影片视听强度,有的制作团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铺陈视觉效果,只偏向提供快餐式的文化消费,追求好莱坞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