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3G时代手机如何向第五媒体嬗变.doc

发布:2017-09-01约5.8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G时代手机如何向第五媒体嬗变摘要:从大众传播理论分析,现阶段手机媒介更多体现“自媒体”特性,还不能成为大众媒介。伴随着移动终端能力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共同发展,手机成为高度融合的信息终端,最有潜力成为“第五媒体”。手机向第五媒体嬗变的路径,需要突破技术瓶颈、重视内容资源整合、建立独立监管机构、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手机产业链、尽早实现三网融合,打破行业壁垒。 关键词:大众媒介 第五媒体 手机媒体化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9-0035-02 3G时代,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介,正以其独有的媒介特质影响着传媒产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据国际电信联盟(ITU)表示,截至2009年底,全球手机用户数量达到46亿,这意味着全球平均每3人中就有2个手机用户。随着手机普及率提高,手机增值业务,如手机报、手机音乐、手机电视、手机微博也在迅速增长。艾瑞研究数据指出,到2009年中国移动增值用户规模将达到6.91亿人,预计到2012年将突破9亿人。目前,很多人把手机称为大众传播媒介,也有学者把手机称为“第五媒体”。但手机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能否成为中国的“第五媒体”吗? 1、现阶段,手机是大众媒介吗 随着3G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手机作为传播媒介,近年来在重大时政事件中表现出新闻报道的潜质,其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从大众传播理论分析,目前手机媒介更多体现“自媒体”特性,其传播范围仍属于组织传播,还不能成为大众媒介。 从大众传播的定义分析,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1]。大众传播一词应该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二是指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消息且是公开传播的;三是针对较大数量的、异质的、匿名的受众[2]。首先从这三个层面分析手机是否符合大众传播媒介的要素: 1.1 内容生产 在我国,手机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电信公司居于统治地位,而内容供应商只是在电信公司授权下进行内容的筛选和制作,无法按照新闻规律制作新闻,更不可能完全按照媒介运营方式运作手机的新闻报道。从目前的现实看,电信公司没有一般媒体具备的总编室、新闻部、采访部、记者部等分支,也没有专职的采编人员,生产原创的内容。例如手机报,虽然众多报业集团和报社推出了手机报,但内容基本是传统报业的微缩版,信息来源、叙述结构、新闻语境与其传统报纸的母体保持一致,缺乏原创性。由于目前中国的手机报主要建立在彩信技术基础上,在终端技术限制下,手机报内容只是根据手机的屏幕大小和容量限制,在体裁选择、报道篇幅大小等方面略作调整。目前,手机与传统媒体的“捆绑效应”突出,如手机终端+报纸=手机报:手机终端+杂志=手机杂志:手机终端+小说=手机小说:手机终端+电视=手机电视:以此类推得出手机终端+?=手机?的结论。 1.2 传播内容 手机传播的内容似乎符合“大批复制”条件,但手机的内容多是碎片化。手机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信息传输模式,而是整合了多样的传播模式,可实现多对多(如手机用户对网站),一点对多点(聊天)、点到点(单个用户对单个用户)。这使得手机信息传播的互动性非常强,传者和授者的地位平等,二者之间没有明确不变的界限。手机信息定制功能使信息针对某个用户需求碎片化传播。且手机传播的信息并非都是公开的,如手机单用户之间的信息可能具有私密性。由于目前技术条件下手机屏幕缺陷,手机更像一个“碎片化传播”的个人媒体,是在人们无法接触其他媒体的“碎片时间”内的一个补充性媒介。 1.3 传播受众 手机似乎具有人数众多的传播对象,但大众传播对象还有限定词“异质的、匿名的”。在中国,因为推行手机实名制,在很大程度上,手机信息的受众是非匿名的、有身份的、使用户传输的信息带有定向的性质,整个传播过程更像大规模的组织传播。 1.4 除上述三点,手机与传统媒体的区分 (1)手机信息传播模式多样化、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是中心,即便是第四媒体网络,媒体也掌握着绝大部分信息的选择权和控制权。但手机已突破了一对一的绑定关系,实现了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多样化传播,这打破了传者和授者的界限,手机用户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内容的制作者。手机信息的传播内容呈现碎片化,定制化,缺乏原创性。手机作为传播媒介更像“载体王”,而不是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的“内容王”。(2)手机新闻传播功能的局限性。传统的大众媒介的性质首先是国家公器,不仅仅发布信息,与之衍生的是大众化和社会责任。尽管手机媒介也可以传播短、平快的新闻,但是,在目前的终端条件下,由于屏幕大小、信息传输速度等限制,新闻产品的局限性很大。而从受众需求看,碎片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