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加异体骨椎间植骨及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自体加异体骨椎间植骨及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行后路椎管减压,髓核摘除,自体加异体骨椎间及横突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60例患者经平均16个月的随访,复查X线,1例严重骨质疏松螺钉松动未骨性融合,全组融合率为98.3%。依据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改善率优48例,良7例,可3例,差2例,平均优良率为91.5%。结论:退变性腰椎不稳采用椎体及横突间自体加异体骨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可使不稳节段恢复稳定,骨性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关键词] DLIS自体;异体;骨椎间植骨;椎弓根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c)-135-02
退变性腰椎不稳症(DLIS)是由于腰椎的退变,使得退变节段十分软弱,刚度下降,不能正常负荷,出现以下腰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状[1],并潜在脊柱进行性畸形和神经损害。随着我国逐渐向老龄化社会发展,其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我科2006年7月~2009年6月对60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病例进行椎弓根内固定及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7月~2009年6月,我科收治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51~70岁,平均52.5岁;病程5个月~20年,平均5年。病变部位:L3~L4 10例,L4~L5 23例,L5~S1 14例,L3~L4、L4~L5 2例,L4~L5、L5~S1 9例,L3~L4、L4~L5、L5~S1 2例。60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腰部酸痛或无力感,久坐或久站后加重和(或)伴下肢放射痛及相应体征。22例伴有腰部“交锁”或“错位”感,48例伴下肢疼痛或有间歇性跛行,症状和体征在单侧35例,双侧13例,其中1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下肢肌力下降和感觉减退。腰椎正侧位X线示椎间隙狭窄,小关节突退变,椎体“牵拉性骨刺”形成等退变现象,过屈过伸位片示椎体向前或向后滑移3 mm,或相邻椎体终板成角15°。所有病例均经多次保守治疗无效。
1.2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俯卧位,腹部垫空以减少术中出血,髋膝关节屈曲,减轻神经根张力。取腰椎后正中纵入路,充分显露椎体两侧椎板、横突及上、下关节突,C型臂X线透视下,按标准椎弓根钉植入方法,在相应椎体位置植入双侧椎弓根钉。然后分别进行椎管狭窄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椎板间节段性切除,侧隐窝狭窄应部分切除甚至全部切除关节突,充分减压神经根管。切除椎间盘及髓核,仔细处理椎间盘上下软骨终板,直至软骨下骨,冲洗后植入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块及部分减压切除的骨粒(多余自体骨骨粒行横突间植骨)。同时调整钉棒系统纠正腰椎滑脱及侧弯畸形,X线透视位置满意后,椎间隙加压再拧紧固定连接棒的螺帽。再次检查神经根松弛,无受压现象,椎管上下通畅,用凝胶海绵封闭椎间隙。反复冲洗干净,置引流管,逐层缝合筋膜、皮下组织及皮肤。
1.3术后处理
术后应用敏感抗生素或者广谱抗生素治疗3~7 d,激素或脱水药减轻神经水肿,并辅以神经营养药物。一般留置引流管24~48 h,术后第1天进行双下肢屈伸功能锻炼,术后7 d进行腰背肌锻炼,术后4~6周根据内固定情况佩戴支具下地活动,并逐渐进行一般活动恢复性训练,6个月后基本恢复正常活动。
1.4疗效评价方法
①疗效判定标准(JOA下腰痛评分29分法):治疗后评分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 (29-治疗前评分)]×100%;改善率75% ~100%为优 , 50% ~74%为良, 25% ~49%为可, 0 ~24%为差。 ②植骨融合评定标准:已融合,植骨与横突间有连续的骨小梁;可能融合,植骨与横突间连续骨小梁观察不清;未融合,未见连续骨小梁,融合区有间隙或骨小梁观察不清。
2结果
本组患者住院15~45 d,平均25.6 d;随访时间8~30个月,平均16个月。无一例发生感染、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患者骨质疏松严重,螺钉松动椎间未融合,但神经根刺激症状较术前减轻,其余病例均获得椎间骨性融合,X线显示椎体间植骨融合良好,平均骨愈合时间2~4个月,椎间融合率为98.3%。JOA评分改善率优48例,良7例,可3例,差2例,平均优良率91.5%。
3 讨论
3.1 发病因素及机理和诊断
腰椎是整个脊柱中承受应力及活动幅度最大的节段,其稳定性对腰椎行使功能至关重要,正常的腰椎稳定性是由腰椎间盘、椎间小关节和韧带所构成的脊柱功能单位(FSU)共同维持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