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电工程作业指导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综合接地施工作业指导书
1.目的
对新建铁路兰州至乌鲁木齐第二双线甘青段铁路综合接地的施工进行控制,使其符合设计及验收规定要求。
2.编制依据
⑴兰新铁路施工设计文件和图纸;
⑵《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图(2009)9301》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
⑶《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图(2010)8401》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
⑷《客运专线综合接地技术实施办法(暂行)》(铁集成【2006】220);
⑸《铁路信号设备雷电及电磁兼容综合防护实施知道意见》(铁运【2006】26号;
⑹《无砟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双线)》(通桥(2008)2322A);
⑺《CRTS I型板式无砟轨道 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通线(2008)2301);
3.适用范围
适用于新建兰州至乌鲁木齐第二双线铁路甘青段17标段桥梁、路基、站场、轨道等综合接地系统。
4.设计原则
⑴综合接地系统工程设计应根据铁路等级、不同地区、不同设备,因地制宜地采取防护措施,达到保护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要求;遵循以人为本、系统优化、综合防护的原则,加强总体协调、全面规划、统筹考虑。
⑵综合接地系统以沿线两侧敷设的贯通地线为主干,充分利用沿线桥梁、隧道、路基地段构筑物设施内的接地装置作为接地体,形成低阻等电位综合接地平台。
⑶距接触网带电体5m范围以内的金属构件和需要接地的设施、设备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⑷距线路两侧20m范围以内的铁路设备房屋的接地装置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⑸不便与铁路综合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的第三方设施(路外公共建筑物、公共电力系统、金属管线等设施)必须采取可靠的隔离或绝缘等措施。
⑹综合接地系统由贯通地线、接地装置及引接线等构成。
⑺在综合接地系统中,建筑物、构筑物及设备在贯通地线接入处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
⑻贯通地线的选用应耐腐蚀并符合环保要求,环保性能应满足国家有关规定。
5.总体技术要求
⑴接地端子的设置应便于设备、设施就近接入综合接地系统和工程实施。在工程允许的情况下,接地端子应根据设备、设施的接地需要来确定设置的里程,以达到最佳接地性能并方便工程实施和管理。电力、接触网等强电设备、设施接地连接线不得进入通信信号槽内。
⑵桥梁、隧道、无砟轨道、接触网支柱基础等结构物内的接地装置应优先利用结构物中的非预应力结构钢筋作为自然接地体;当没有结构钢筋可以利用时,可增加专用的接地钢筋;当自然接地体的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应增加人工接地体。
⑶为防止对预应力的影响,预应力钢筋不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⑷接地装置应通过结构物内预埋的接地端子与贯通地线可靠连接。接地端子应直接浇筑在混凝土结构内,表面与结构面齐平。
⑸构筑物内兼有接地功能(含连接)的结构钢筋和专用接地钢筋按照接触网短路电流大于25KA设计,钢筋截面应不小于200mm2(或直径不小于16mm)。当构筑物内兼有接地功能(含连接)的结构钢筋的截面不满足要求时,可将相邻的二根钢筋并接使用(无需改变钢筋的间距)或局部更换直径为16mm的钢筋。
⑹结构物内的接地钢筋之间均要求可靠焊接,保证电气连接。《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用参考图(通号(2009)9301gg)(经规标准【2009】35号)(以下简称“参考图”)中未注明连接技术要求的,均按照桥梁、隧道、路基、轨道、站台、建筑物等各工点设计的要求实施。
6.桥梁综合接地技术要求
⑴桥梁地段贯通地线铺设在两侧的通信信号槽内,接地极充分利用桥墩的基础。
⑵桥梁地段综合接地均采用桥隧型接地端子。
⑶梁体接地设置
无砟轨道桥梁接地设置要求:应在梁体上表层(或保护层)设纵向接地钢筋,分别设于两层防撞墙下部及上、下行无砟轨道底座板间的1/3和2/3处,并纵向贯通整片量;轨道底座板间的纵向接地钢筋距混凝土表面的距离应小于100mm。纵向接地钢筋与梁端的横向结构钢筋连接,实现两层贯通地线的横连。所有接地钢筋间的连接均应保证焊接质量,焊接要求见焊接示意图,各工点施工时应根据具体的钢筋配筋,采用搭接焊或L型焊接,对于预制箱梁上的所有接地钢筋必须使用红色油漆标记。
⑷桩基础桥墩接地设置
在每根桩中应有一根通常接地钢筋,桩中的接地钢筋在承台中应环接,桥墩中应有两根接地钢筋,一端与承台中的环接钢筋连接,另一端与墩帽处的接地端子相连。
⑸明挖基础桥墩接地设置
在基底底面设一层钢筋网做为水平接地极,水平接地极应布满基床底面;钢筋网格间距宜按照1m×1m设置,中部“十字”交叉的两根钢筋上的网格节点应施以“L”型焊接,外围钢筋应闭合焊接,其它节点绑扎;水平接地极钢筋网格的外缘距承台混凝土底面不大于70mm;桥墩中应有两根接地钢筋,一端与基底水平接地极(钢筋网)中的钢筋相连,另一端与墩帽处的接地端子相连,以上接地钢筋均可用基底、桥墩中的结构钢筋代替。
⑹桥台接地设置
墩体内设置接地钢筋,桥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