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文化运动主将课件.ppt

发布:2016-09-07约1.89千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文化运动主将 新文化运动主将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1、北洋军阀袁世凯独裁统治。 2、掀起尊孔复古之逆流。 3、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新文化运动兴起 1、标志 1915年陈独秀上海《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2、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3、前期指导思想(旗帜) 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 4、阵地 《新青年》 5、活动中心 北大(为什么?) 新文化运动内容 三提倡三反对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思考 三者关系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进步意义 (1)思想解放,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2)促进民众觉醒,唤起人们关心国事。 (3)文化转型,为中国文化发展提供新模式。 2、局限性 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有消积影响。 课堂探讨 前期新文化运动主要特点 1、对儒家思想彻底批判 2、主张以文化作为改造社会的主要手段 3、引进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国民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念。 课堂探讨 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三者关系来看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辛亥革命只是制度层面反封建,而新文化运动则思想文化反封建,补辛亥革命思想启蒙这一课。 2、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兴起奠定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浙江高考题1 16.(2011浙江)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人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2009年高考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8分)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8分) (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养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 * 政治背景 经济背景 文化背景 ——袁世凯复辟帝制,先进中国人为改 变现状而寻找新的出路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 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民主共和观念与尊孔复古势不两立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914年9月25日,袁世凯颁发祭孔告令说:“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 28日,他身穿古装,率领文武百官到孔庙, 行三跪九叩之礼。12月23日冬至这天,他又穿起特制古祭服,率百官到天坛举行祭天大典,演出了尊孔复古的丑剧。 请思考: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什么会失败? 尊孔 复古 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中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民主和科学 陈独秀 蔡元培 李 大 钊 胡适 章士钊 北大红楼 鲁迅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陈独秀 辜鸿铭 赛先生: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 德先生: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 封建专制 愚昧迷信 后期 (1917 —1919) 作者 代表作 内容 阶段 前期 (1915 —1917)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 制和愚昧、迷信 《敬告青年》 陈独秀 提倡新道德,反对 旧道德 《狂人日记》 鲁迅 提倡新文学,反对 旧文学 《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 《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 《狂人日记》《孔乙己》 鲁迅 宣传十月革命, 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